法国,一个力不从心的国家。
公元1775年4月19日,英属北美殖民地民兵在莱克星顿成功袭击英军,这就是没有震惊世界的“莱克星顿的枪声”。
不过,虽然莱克星顿之战打响了英属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但却基本等于自取灭亡,最次也是自取其辱。
毕竟,当时的英国早已是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再加上工业革命的方兴未艾,可谓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反抗者不仅主体仅是民兵,手中的武器形似烧火棍,数量更少得可怜,在如此悬殊的差距下,想要打败英军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但天助美国,此时的法国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手。
虽然法国和美国之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可谓八竿子也打不着。但作为殖民帝国,法国与英国的矛盾早已水火不容,尤其是在北美。所以英国有事,法国当然要第一时间伸出拳头,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帮助美国。
再加上一向自信的法国人一再认为美国的独立战争就是深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于是法国就更要帮助美国脱离苦海。
从1776年春天开始,法国的援助就纷至沓来。到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萨拉托加战役时,90%的美军手中都换上了先进的法式装备,法国提供的物资超过500万法郎。
1778年2月6日,法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并与之签署《法美同盟条约》,随后直接派兵参战。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参战的陆军和海军分别达到12000多人和32000多人,阵亡2131人,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中流砥柱。
而且为了牵制英国,法国还在欧洲和南亚多点出击,确保了英国的疲于奔命。
1783年9月3日,英国与美国在巴黎签订《巴黎和约》,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鉴于美国独立基本都是法国的作用,所以美国对法国表示了毫不吝啬的感恩,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甚至被美国人奉为神明。
但快乐的日子实在短暂,短到只有短短6年时间。因为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出人出钱,欠下了13亿法郎的沉重债务,导致了财政危机进而引发经济危机,于是法国在1789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法兰西帝国的灭亡,路易十六也被送上断头台。随后美国宣布法兰西共和国无权继承法兰西帝国的债权,也就是说,美国欠的是法兰西帝国的钱,所以既然它灭亡了,那美国就无债一身轻了。
对于美国这种“国名一改,欠债勾销”的无耻行为,法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毕竟印度还知道在苏联解体后“白纸卢布还钱”呢,美国这是连白纸钱都省了。
再加上美国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在1794年与英国签订《杰伊条约》,不仅宣布英美两国重归于好,更宣布美国在英法冲突中保持中立,践行所谓的“光荣孤立”原则。
于是大革命期间的法国百忙之中雇佣了大量的海盗船只游弋在大西洋上袭击美国船只,美国海军也针锋相对,双方在不曾宣战的两年零两个月时间里爆发了一系列袭船战,法美关系不共戴天。
当然,法美关系表面还是过得去的,比如1803年拿破仑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直接使美国国土扩张近一倍。
美国的独立和随后的一系列成功,深深鼓舞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但美国于1823年提出的“门罗主义”政策却逐步将拉丁美洲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拉丁美洲也逐渐成为美国的后花园和自留地。
而美国称霸西半球的操作,激化了美国与欧洲列强的矛盾,毕竟奉行“光荣孤立”的美国宣称不干涉欧洲事务,但也要求欧洲不得干涉美洲事物,这等于将欧洲列强排挤出去,所以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列强自然不满。
1848年,美墨战争以墨西哥的惨败而结束,战争后的墨西哥与美国签订了《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不仅失去了一大半领土,更因为元气大伤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
当初为了打赢战争,墨西哥向英国、法国及西班牙借了高利贷,但彼时的墨西哥根本还不起。于是胡亚雷斯政府痛定思痛,最终作出了从1861年7月开始不再向外国支付借款利息的决策,引起了三国的极端愤怒。
1861年10月31日,英法西三国签订《1861年伦敦条约》,由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挂帅进行武力催债。
战争结果是喜人的,在英西得知法国要吞并墨西哥时,因不想蹚浑水迅速撤军,随后法国不仅在墨西哥旗开得胜,更参与到美国南北战争中,与南方势力沆瀣一气。
但美国很快在1865年消灭南方分裂势力重新实现统一,并开始武力支持墨西哥反抗组织,于是法国在墨西哥及北美接连惨败,其扶持的马克米连诺一世也被墨西哥政府处决。
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2次工业革命陆续展开,美法等列强陆续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88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100周年,法国将象征自由的自由女神像赠送给美国,象征了两国的友谊。
进入20世纪,在瓜分全球殖民地的征程上,美国与法国可谓合作大于分歧,很多方面甚至臭味相投。
由于殖民地瓜分极其不均匀,帝国主义内部矛盾丛生,并最终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组织基础。美国虽然依然孤立,但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于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推动了协约国的胜利。
然而,战后的美国依然无法通过凡尔赛体系称霸全球,英法依然是世界霸主。随后美国除了组织远东会议曲线上升,更扶持纳粹德国异军突起,成为牵制英法和阻挡苏联的重要工具。
二战前期在美国依然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在支持德国的同时也向法国出售了大量先进武器,尤其是飞机,但法国最大的胜利就是在德国占领巴黎前成功投降。对此美国有点儿意外,但依然顺势和维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参战。
美国参战后,随即与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建交。但问题是,美国与戴高乐的对头维希法国依然保持联系。而且对于自由法国,美国始终将其视为流亡政府,由内而外表现得不屑一顾,比如1944年7月戴高乐访问美国时,罗斯福仅为其鸣放17响礼炮,而不是接待外国元首的21响。
再加上美国一再表示让戴高乐放弃法国的殖民利益,这让戴高乐怒不可遏,与罗斯福的关系更是剑拔弩张。而这,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二战后美国与法国关系紧张的根本因素。
二战后的美法关系更加跌宕起伏,先是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为了控制欧洲,于1947年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在帮助西欧各国经济复兴的同时也将其纳入“布雷顿森林体系”,法国同为西欧强国自然也不能例外。
而为了团结西欧各国共同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又拉拢加拿大在1949年倡导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法国再度未能免俗。
美国的一系列操作尤其是北约的建立,名义上是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实则是为了控制西欧,这对于西欧这个昔日的国际政治舞台主角而言,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巨大反差实在难以接受。
于是,为了对抗苏联,更为了反抗美国,以法德为首的西欧各国开始了“自救”,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德法这对冤家化干戈为玉帛,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序幕。
鉴于团结起来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西欧的抱团一经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到1967年,欧洲共同体已然横空出世。
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后,开始为了法国的“独立自主”而奔走。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戴高乐政府先是谋求在北约内部与美英平起平坐,在遭到拒绝后开始与美英划清界限,除1964年突破阻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7年将驻法美军赶出法国,退出了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
戴高乐谋求法国大国地位的一系列操作,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之后,虽然法国历届政府的立场时有改变,但戴高乐主义一直是主流思想,原因无他,法国本就是大国,需要独立于美苏之外的大国地位,因此法国也成为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从萨科齐政府开始,法国开始背弃戴高乐主义,并和美国沆瀣一气,更参与了打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行动。
而就像女装大佬只有一次和无数次一样,一旦开始放弃努力选择躺平,并回到美国的怀抱,尝到“甜头”的法国就一发不可收拾。
而这,也构成了马克龙的心路历程。作为法国中左翼总统,马克龙当然要“妥协”,比如认清现实,继续依偎在美国怀中。但面对法国的困局,尤其是逐渐沦为法兰西斯坦的尴尬,马克龙不得不逐渐右翼化,推行一系列改革,最终导致了“黄马甲”等更加混乱的局面。
而美国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绞杀法国的操作,尤其是联合英国澳大利亚翘掉法国与澳大利亚的军火订单,令马克龙政府愤怒地召回了三国大使。
但很快,法国就与美国和解了,伴随着拜登与马克龙在29日的意大利会晤,双方包括微笑、握手以及互拍肩膀的一系列动作,无不在向世界宣告,美法关系已经重修旧好。
拜登说:“法国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可靠的盟友,以及极为重要的伙伴,双方能就任何事进行合作,除了潜艇”。
不知是不是老人多忘事,拜登只是表示,我们做得不是很得体,我以为你提前知道。
然后马克龙表示:“我们澄清了我们必须澄清的事”。
多么温馨的画面,多么丧权辱国的结局!
难道法国大不如前了吗?不,相比于戴高乐时代,法国绝对没有盛极而衰,而且法国依然是欧盟的领袖,有着强大的靠山。
然而马克龙还是跪了,跪得特别彻底。在静夜史看来,马克龙在美国面前的软,恰恰是因为想在其它地方硬,比如英国,比如欧盟。
对于英国而言,法国有着长达千年的爱恨情仇,远到长达116年的英法百年战争,近到3次拒绝英国加入欧盟,法国与英国的关系从来都充满着咬牙切齿的恨。
二战结束后,在两次世界大战终结盟的英法两国本应精诚合作,形成对抗美苏的强大力量,法国甚至提出过“英法合众国”的设想。但彼时的英国只想和美国玩,直到美国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原形毕露”,被玩弄的英国才终于回心转意,想要加入欧共体。
然后法国表示“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我让你爱咋咋地”。在法国看来,英国不仅国际影响力大,而且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英国加盟必然会动摇法国在欧盟内部的大哥大地位,所以法国不同意,尤其是戴高乐时期。
但对于联邦德国而言,欧盟是经济联盟,而英国再强也强不过德国,且还可以成为法国的掣肘,更重要的是留着英国在欧盟周边上蹿下跳地使坏,还不如拉进群里发红包,所以德国支持英国加盟,英国也终于在1973年如愿以偿。
然后,德国悔青了大肠。因为在1990年两德统一时,作为搅屎棍的英国差点让欧盟内部刀兵相向。
而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随着国际矛盾潜移默化的改变,毕竟“孩子有危险时,爸爸是保护神;孩子没有危险时,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险”,所以当欧盟再也不是美国的小甜甜时,美国必然对欧盟上下其手,而英国就是打压甚至肢解欧盟的工具人。
所以,英法斗渔,不仅是英法斗一口气,几条鱼,更是欧盟对英国的反击,对美国的反击。
而马克龙,不仅通过反击英国,报不久前的“潜艇黄了”之仇,更以英国“祭旗”,在欧盟内部立威。
毕竟长期以来,欧盟得以在两极格局的夹缝中成长,对外靠的是美国的默许,对内靠的则是德国的领航。因为欧盟的本质是经济联盟,所以虽然欧盟从德法和解开始,但经济最强大的联邦德国是毫无疑问的领袖。相比之下,经济实力同样强大且国际地位更高的法国则显得相对边缘,这也是戴高乐主义产生的重要因素。
所以,法国想要成为世界大国,首先要成为欧盟大国、欧洲大国,这也是内忧外患的马克龙苦苦追求的结果。
而借助美国力量,是当前马克龙制霸欧盟的捷径。在默克尔功成身退,德国青黄不接时,马克龙相信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一定会重新伟大。
但问题是美国已经在不可避免地盛极而衰,抄美国这个学渣作业的法国能考高分,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一楼大平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