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死亡尊严:生死之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何为死亡尊严:生死之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00:00
18:53

人类无法逃避死亡,但求得一个尊严的死亡,这却是人类永恒的终极诉求,这也充分体现了人类生命的神圣与伟大,也是人的高贵所在。郑晓江教授指出:“人固然要求得到生的尊严,但决不可没有死的尊严。人既然只有一生,当然要去获得生的尊严,而人也只有一死,当然也应该毫不犹豫地去积极获取死的尊严。”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有尊严的死?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死?这一讲,咱们便来谈谈死亡的尊严话题。


什么是死亡的尊严?死亡的尊严本质是什么?


“尊严”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崇敬”、“敬仰”和“敬畏”,令人敬畏,具有某种神圣性,这是一个带有宗教意味的用语;二是“端庄、威严、自尊”等,具有某种优越性,有“值得尊重”之意。


相应的,死亡的尊严便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指死亡总是令人敬畏。这是普遍意义上的死亡尊严。生命是神圣的,因而死亡必定是神圣的,对任何人的死都应心存敬畏;二是每个人的死值得尊重。由于个体在死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和德性,因而,个体的死亡受人尊重。


对人而言,死亡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规定,这是死亡的必然性。在本质上,死亡是生命的完成与成熟,如同苹果成熟后自树上落地,花朵绽放后飘落泥土般柔和而自然。对所有人来说,这是生命的自然结局,无人幸免。显然,我们如何面对死亡之必然,这是死亡尊严的首要条件。


另一方面,死亡又是生命的异己力量,这来源于死亡的偶然。死亡是通过偶然的方式与形式降临到每个人的,每个人的命运也因此存在巨大差异,有人死于非命,有人寿终正寝。死亡带给人的可怕与恐惧正是其偶然性带来对生命的破坏与毁灭,谁都无法预测与左右。在此,每个人如何面对死亡的无常,或无常的死亡,这是死亡尊严的核心内容。


因此,死亡尊严的本质正在于遵循死亡的必然性,克服死亡的异己性。



死亡是生命的内在属性,而人的生命本质既是自我意识的存在也是社会关系的存在,因而,死亡尊严的内容便包括自我和社会两个维度上的建构。


自我维度上死亡的尊严,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死而为人的尊严。生而为人,当死亡来临时,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勇气和担当,并从容与淡定地走向死亡,这就最基本的死亡尊严。否则,当死亡来临时,惊恐万分,丧失理性,没有勇气和担当,这才是真正的没有尊严。


首先是在死亡面前镇定自若,保持自我人格的同一性。这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以人的方式”死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死得像个人”或者说“像个人死去”。孔子的学生子路被人乱箭射中以后血流满面,死之前他还端正了自己的帽子,这正表现了死亡面前人的庄严与神圣;仁人义士不惧死亡,在英勇就义和为国捐躯前所展现的或从容淡定,或慷慨激昂,常常被后人作为榜样的力量提起,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科学家沉浸在探索科学真理中而无视死亡威胁在前,古罗马阿基米德在敌军入侵用利刃架在其脖子上时,仍请求敌人:“你们等一等再杀我,我不能给世人留下不完整的公式!”。


死亡的尊严也是最后的生命尊严。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一个令人动容的场面:面临沉船时,许多人都保持了最后的尊严。男人们纷纷把逃生的机会让给妇女和孩子,乐队还在有条不紊地演奏,船长仍十分镇静地指挥最后的工作。没有慌乱一团,没有歇斯底里,他们表现出来的最后的尊严,体现出了伟大的良知和教养,也代表了人类的最高尊严。海底的沉船,就是他们永远的纪念馆。


第二,死而为我的尊严。任何死亡都是“我的”死亡,因而,面对死亡的无常,应充分展示自我的优雅与从容,这是死亡尊严的根本前提和核心。德国学者埃德温·谢莱德曼指出,“每个人都不能体验自己的死亡,但每个人都可以其显著的个人方式死亡。”


“尊严的死”即那种合乎主体自我意愿的死亡,这里强调的是生命个体的自主权利,以及在生命末期死亡尊严的多样性、多元性。因为死亡无可替代,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且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死,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亦是无法统一要求的。也只有这样,个体的死才值得尊重。


在黑泽明的影片《活下去》中,主角渡边以他自己的方式与死亡造成的虚无抗挣,在承受胃癌病痛的同时,忘我地投身于修建儿童公园的事务之中,最后在新公园剪彩日,渡边坐在观众之中,而且就在那里死去。谁也不知道他一直在与胃癌作生死搏斗。由此可知,即使到了生命末期,每一个人都可以各自的尊严方式活到最后,并非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安祥而死才是有尊严的结局。


谁都无法改变死亡的必然,但每个人都能够决定怎样去死。生前预嘱是对生命末期死亡的时间、方式的自我决定,体现“我的死亡,我来决定”。其实质就是,面对死亡的来临不做任何人为因素的推延或提前,在遵循自然死亡前提下选择合乎自己意愿的方式。而通过书写遗嘱来选择如何处理自己的葬礼、遗体甚至器官捐献等,则将死亡的处理延伸到身后的自我决定,是死亡尊严的真正体现与维持。


死亡的尊严离不开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敬畏与尊重。


来自社会对死亡的敬畏与尊重是生命神圣性的必然要求,其实质就是“被当作人对待”,即个体无论是在死亡过程中,还是死后都能够被“以人的方式”对待,这是死亡尊严的他者向度。具体内容包括:能得到起码的尊重,避免侮辱;有一个体面的告别仪式或葬礼;生前遗愿得到遵从等等。


死不受侮,是最底线的死亡尊严。即任何一个人,即便其在生前如何罪恶滔天,十恶不赦,在其死后,其遗体应受到一个人应有的尊重,这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人性要求。二战后期意大利法西斯失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克拉拉双双被处决。之后便发生了之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辱尸事件,1945年429日,15具被处死的尸体被运到米兰,其中,包括墨索里尼和克拉拉的7具尸体被倒挂在洛雷托广场的加油站顶上示众,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克拉拉被处死时穿着短裙,尸体被倒挂示众时,连内衣都露了出来,围观群众玩味地嘲笑着,大家觉得这是个坏女人,不值得怜悯。正在大家幸灾乐祸之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默默爬上去,将克拉拉的衣服规整好,并将自己的腰带解下固定住她的裙子,这一小小的举动,维护了这个女人最后的尊严。她虽然作为墨索里尼的情妇做了不少坏事,罪不可恕。但是她作为一个人依然拥有人的尊严的权利,但此时她自己无法亦无能维护这种尊严,只能是委托社会代理,这是人性的神圣义务。死者被尊重为人,即以人的方式对待,折射着我们自己尊严的维护。


死后有葬,是最基本的死亡尊严。人类文明之初便有对同类遗体进行安葬的对待,


生前遗愿得到遵从。一个人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绵延。他的生前意愿应该被视为,其人格连续性和同一性在死后的延续与维持。


日本电影《入殓师》中有一个细节表明了对逝者的尊重。年轻的入殓师在处理新丧者入殓事务时,起初逝者着女装,当他工作时碰到死者下体发现是个男性,原来是个异性癖患者。短暂迟疑之下,与家属沟通,为满足逝者生前偏好,给逝者化女妆、穿上女服,这个细节体现了对逝者自我同一性的维护,自然是对逝者死亡尊严的维护。


一个人的死亡尊严涉及生前身后,但任何一个走向生命临终的个体都是一个绝对的弱者,他们已然无力去维护,需要我们活在世上的人去给足够的关照与帮助。在人世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死都跟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他人尊严的维护本质上就是对我们自己尊严的维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