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眇解》34. 缺乏自知之明是让一个人快速走向失败的“病”

《道德经眇解》34. 缺乏自知之明是让一个人快速走向失败的“病”

00:00
05:48


第七十一章 知 病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的不知和不足,是智慧;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是盲目自大,在圣人眼里就是德行上有缺漏与病患。

圣人之所以没有这种病患,是因为他们把这样的行为当成是病;而唯有以这种缺漏、病患为病时,才能够做到时时警觉,不使自己沾染这样的病。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不自以为是,不盲目自大,时时保持着谦卑与觉察、虚怀若谷以及自知之明,是非常重要的。


圣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圣人,正是因为他们在齐家、治国以及为人处事上充满了智慧与谦虚好学的品质。因为只有具备了谦虚好学的品质,才能够做到不断地去学习、探索、求知,才能够不断地努力向上、努力进取。


圣人从来都不会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因为他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个人的存在以及个人的能力与智慧,都是极其渺小的——小到犹如一粒尘埃,所以绝不能狂妄自大。


无知才会生出傲慢,无知才会生出各种我执和愚痴。满招损,谦受益。只有时时保持谦虚、无我的状态,才能够时时照见自己,才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些论述,可谓治理国家、指挥军队、管理企业、为人处世,乃至于经营自己小家庭的经典之言。


一个国家或军队的领导人,如果盲目自大,恃才傲物,到处显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却看不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不仅会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放大,而且更会忽略对外部世界甚至对手进行全面地了解与评估。然而,在狂妄自满的状态之下,无疑会将自己完全暴露在对手面前,无论是在经济战争还是军事斗争中,这绝对都是致命的弱点。就如同自己身患顽疾而不自知,又如同井底之蛙而看不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失败。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中层管理者进行管理,乃至于员工与员工之间相处,如果有了狂妄、自大、傲慢的毛病,就会失去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与评价,失掉正确的“三观”,失掉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总是以为“我的认知都是对的,我就是那个最棒的”。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具备了自知之明和谦虚好学的优点,才能够不自以为是,才能够获得不断地成长与进步。在现代社会极具竞争特点的状态下,人们最应该学习的,就是如何能让自己具备谦卑与退让的优良品德,如何能放宽自己的胸怀,如何能把目光看得更远些,如何能让自己永远保持不断向他人学习与不断进取的状态,以及如何能时时保持高度的觉察、时时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同时能够时时看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在差距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养分,让自己的身、心、灵,永远保持健康、乐观、向上的状态。




其实,在家庭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也应当如此。要能够做到不狂妄、不傲慢,懂得认错与退让,懂得奉献与付出,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保持家庭亲密关系的温馨与和睦。


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一味地狂妄、傲慢,只能让一个人快速地走向失败。因为它能使人变得思维不清、智慧不足、信息不畅,从而给生活、学习和事业带来极大的障碍。所以,这篇文章强调的就是:做人应当具备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有自知之明的可贵品质。


谦卑退让,才能够海纳百川!


虚怀若谷,才能够适应各种风云变幻!


一身正气,才能够做到百病不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