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片
马晓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历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督导评估中心副主任、基础教育中心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曾主持完成教育部委托的中国智慧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数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2023年在中国举办的首届全球数字教育大会对全球发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马晓强。受访者供图
“在教育数字实践中,在采用任何新的数字技术时,应思考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数字技术是为了更快捷地刷题,更方便地应试,这样的数字化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1月31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马晓强向封面新闻记者说。
当日,由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闭幕。大会以“应用、共享、创新”为主题,展示了我国数字教育领域最新成果,搭建了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国内外代表800余人参会,其中包括来自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400余位境外嘉宾。
数据显示,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后,教育信息化按下加速键。平台资源持续扩容,已汇聚中小学资源8.8万条、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超1万门、高等教育优质慕课2.7万门。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浏览量超过367亿次、访客量达25亿人次,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溢出效应充分显现。
当前,如何避免数字技术加剧的教育不公、实现“所有人都能获得优质教育”的美好愿景,是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我国举行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有何意义?如何缩小教育资源差距,破解“数字鸿沟”?如何杜绝“重技术、轻学生”现象?封面新闻独家专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马晓强。
新型电力能源仿真实训教学系统。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举行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有何意义?
封面新闻: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教育数字化的本质和承载价值是什么?中国举行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有何意义?
马晓强:数字教育的发展,是继传统教育到工业革命以后兴起的现代教育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转型,是对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方面的系统性重塑。
教育数字化的本质,是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本质的回归。具体来说,是将数据作为教育要素,以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流动为基础,形成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全新认识,推动实现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教育初心,实现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个性化教育。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就。举行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是恰逢其势、正当其时。
自2023年在北京举办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一道,凝聚共识、交流研讨、协同研究、共谋发展,在推进世界数字教育发展、支撑全球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地落实等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进人文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
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有何亮点?
封面新闻:本届大会发布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在您看来有何亮点?
马晓强:首先,这是最新发布的数字教育发展综合指数。虽然数字教育转型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和趋势,但数字教育发展评价却滞后于实践。数字教育发展的水平、政策实施的效果、实施路径的优化等,都迫切需要通过评价来清晰地描述、判断,特别是需要在量化指标评价的基础上形成指数,直观快捷地反映全球数字教育综合发展水平。
其次,这是基于中国的研究方案得出的评价结果。长期以来,我们在全球教育发展中话语权还不够大,在教育评价中往往被别人评价,在别人的指标体系中被动地找差距、对目标。虽然也有很大启示借鉴作用,但在别人的评价指标中,往往反映不了我们的教育发展理念,也不能客观全面反映中国的教育发展水平。
再者,这是以证据库为数字教育指数评价的基础,以全球最佳案例来引领实践。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确立了以循证研究为范式、基于证据的全球数字教育指数研究思路,坚持权威、公开、相关、一致、真实原则,系统收集整理全球数字教育发展证据,力求以证据求共识,用证据来评估,基于证据进行改进。
如何缩小教育资源差距?
封面新闻:目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差距,在数字技术与教育活动深度融合的趋势下,如何缩小教育资源差距,破解“数字鸿沟”?
马晓强:需要从供给侧、需求侧和环境侧三方面共同努力。
在供给侧方面,数字教育的先天优势就是数字技术的规模效应,具有低成本推广应用的特点,可有效缩小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和人群间差距,因此,必须加大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坚持数字资源建设公益性,要从国家战略性基础建设的高度和力度推进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
在需求侧方面,教育数字化需要深入了解中西部农村地区、一线师生和管理者的痛点和阻点,让学生教师好用、易用和乐用。
在环境侧,要加大宣传和理念推广,在全社会呼吁高度重视数字教育的重要性。数字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还事关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略竞争能力,要在教育内外、学校内外形成推进数字教育的良好氛围,针对数字教育推进中出现的问题要协同攻关,坚定发展信心。
如何应对“重技术、轻学生”现象?
封面新闻:从当前实践看,有的地方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呈现出“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等现象,表现为“重硬件、轻内容”“重技术、轻学生”。如何处理好技术逻辑和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马晓强:教育规律中最重要的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技术逻辑中最重要的也是要以人的需要为中心演化迭代,二者在以人为本的核心层面上是统一的。
在教育数字的实践中,在采用任何新的数字技术时,首先要思考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数字技术是为了更快捷地刷题,更方便地应试,这样的数字化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另一方面,教育研究和实践也要与时俱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推进背景下,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校长如何管、家长如何协同?都需要基于实践努力探索。
农业智联网沙盘实训系统。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推进教育数字化面临哪些挑战?
封面新闻:当前,推进教育数字化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马晓强:教育数字化发展有自身规律,个人认为,总体看呈现从硬到软、从外到里的发展路径,即从基础设施环境搭建过渡到资源内容建设阶段,随后发展为数据驱动下的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和创新。
当前,我国推进教育数字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有效提升教师、校长和学生的数字素养。数字素养不仅是数字技能层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数字社会中学会如何合作、如何解决问题、如何确保数字生活安全等,需要我们在数字教育立法、规划、标准和伦理规范等方面尽早谋划、持续推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