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好游乎》以不变的平常心应万变

《子好游乎》以不变的平常心应万变

00:00
12:14

第16课

子好游乎:以不变的平常心应万变



摘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大家好!欢迎收听古文素养课第16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对每个人来说,我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得到赏识,在有限的一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理想,不被人理解、认可的情况谁都会遇到。那么在这种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样的境况呢?不妨听一下孟子的真知灼见。

孟子

今天我们课程的主题是“子好游乎”,选自《孟子·尽心上》篇。出场人物是孟子和宋勾践。宋勾践这个人,具体的生平事迹已经考证不出来了,从现存的文字记录中可以推断出他是一个喜欢到处游说的人。对此,孟子曾经对宋勾践有一番告诫,不仅讲了自己多年以来到处游说诸侯却郁郁不得志的经历,而且还道出了千古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成为此后许多仁人志士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问宋勾践:“你喜欢游说吗?我跟你说说游说时应该有的态度。”

“好”,是喜欢的意思,所以在这里读作第四声,现在我们也还在使用喜好这个词。

语文的“”,在这里做动词,告诉的意思,所以读作yu4。

这句里面的两个“”,都是游说的意思,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下面孟子就具体讲了游说的正确态度。“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这句话说的是:“别人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别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

“嚣嚣”这个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过多次,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作其他字的通假字,有很多不一样的义项,只能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判断。在这里,“嚣嚣”解释成自得其乐、无欲无求的意思。

孟子解释了游说应该有的正确心态之后,宋勾践继续提问说:“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样才能够做到自得其乐呢?”

“何如”,就是怎么样的意思。

”,是指示代词。

孟子回答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尊重道德,喜爱道义,那么就可以自得其乐了。”

“尊”,是尊重、重视的意思。

快乐的“”,在这里解释为喜好、喜爱的意思,所以读作yao4。

孟子接着说道:“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士人在困窘潦倒的时候,也不要丧失道义;在通达显贵的时候,也不离开道义。

困窘潦倒的时候,不去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所以能够保全自己的本性;通达显贵的时候,不离开道义,所以百姓也不至于失望。

“穷”,意思是困窘、不得志。要注意的是,“穷”在文言文里面也有贫穷的意思,但是如果是特指人在仕途上没有出路,只能用穷,不能用贫。

”,是显贵、通达的意思。在古文里边,穷和达是一对反义词,贫和富是一对反义词。

“得己”的意思是保全自己的本性。

”,在这里是句末语气词。

再来看下一句。“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人,通达之后,惠泽百姓;不通达的时候,就修养个人品德,以此向世人展现。困窘不堪的时候就修养个人品德,通达显贵以后就泽惠天下。

“泽”,就是德泽的意思。

看见的“”,在这里是显示、出现的意思,读作xian4。

“善”,在这里是使动用法,相当于“使之善”引申为修养或治理。

“兼”,是同时并有的意思。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时应该有的态度。别人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别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就问:“要怎么样才能够自得其乐呢?”

孟子就回答道:“崇尚道德,喜爱道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士人在困窘潦倒的时候,也不要丧失道义;通达显贵的时候,也不离开道义。困窘潦倒的时候,不去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所以能够保全自己的本性;通达显贵的时候,不离开道义,所以百姓也不至于失望。古代的人,通达之后,惠泽百姓;不通达的时候,就修养个人品德,以此向世人展现。困窘不堪的时候就修养个人品德,通达显贵以后就泽惠天下。”

5

这段话讲的是,孟子劝告宋勾践在进行游说活动时应该具有怎样的心态。孟子游说的心态和方法跟当时活跃在各国、主张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有着很大的区别。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主张合纵一派的,号召韩、魏、齐、楚、燕、赵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秦国。而主张连横的一派,不断劝说其他国家和秦国联合,从而分化和破坏六国合纵的盟约。不过,纵横家们到处游说诸侯王,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各国君主结盟或者毁约,大部分都是为了获取现实的功名富贵,却很少在意自己的片言只语是不是会导致百姓生灵涂炭、民众流离失所。比方说,合纵派的领袖苏秦,他早年生活潦倒,出游的本金都是问别人借来的,游说六国成功后,他一度身佩六国相印,敲锣打鼓衣锦还乡。而孟子不一样,他志在施行仁政和王道,心系天下百姓,游说的出发点都是以民为本,不会用功利思想去劝诱诸侯王,甚至会当面给上位者以难堪,这也导致他四处碰壁,一生都郁郁不得志。

战国七雄的地图

尽管我们所讲的短文是孟子针对当时纵横捭阖、不可一世的谋士们而发的议论,但这段话也完全适用于个体生命的追求。“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论是困窘潦倒还是显贵通达,士人都应当坚持道义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一句有时候也写作兼济天下,这两句话成为了无数士人面对出处进退矛盾之际的一种精神指引。“穷则独善其身”,是向内进行道德修养的自我砥砺,“达则兼善天下”,是向外实现经世济民的志向事业,可以说是把人格追求和政治理想合二为一,开启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文内涵。

“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本意是指具有内圣品质的人自然无为,“外王”,是指统御天下,合起来的意思是,自然无为且兼有王者身份的人才能够推行王道。这本来是道家的提法。对于个人价值和群体至善的统一,先秦儒家也有类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由己及人、由内向外的表述。从宋代开始,由于宋儒学说具有儒道合一的特点,“内圣外王”就被用来转述和概括儒家思想的两个层面:对内寻求孔颜乐处、安贫乐道的道德境界,对外追求经世致用的尧舜事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体现了儒家学者完善自我、造福苍生的人生哲学,千百年来不断响彻仁人志士的心间。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孟子的前半句话是前提,是基础。日常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烦恼,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不断努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让自己臻于完善。不管外边的风雨兼程,守望自己的精神麦田。后半句话是高阶,是精进,只有在践行个体生命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从容应对世界的变化无常。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让我们相约下一讲!

总结:

今天课程的主题是“子好游乎”,孟子劝告宋勾践在进行游说活动时应该具有坚持道义的心态。其后孟子阐述了应当如何“自得其乐”,通达显贵的时候,也不离开道义。困窘潦倒的时候,不去做不符合道义的事情,要保全自己的本性,“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张,体现了儒家思想“内圣外王”的内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