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尹商阳》古代战场杀人守则

《工尹商阳》古代战场杀人守则

00:00
15:11

第18课

工尹商阳:古代战场杀人守则



摘要: 即便是打仗,军队也有必须遵循的战争伦理,不妄杀,才是仁义之师。

大家好!欢迎收听古文素养课第18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大家都知道,儒家学者追求道,也就是仁义。但在现实中,某些特殊的场景会让仁义受到严酷的考验。比如,国与国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战争总是无可避免。面对战争的残酷,儒家学者如何实践自己的道呢?通过阅读这篇古代战场杀人守则,或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学者所信奉的道。

1

今天我们课程的主题是“工尹商阳”,选自《礼记·檀弓下》篇。上一节课,我们提到过《檀弓》篇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礼仪规范、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礼制的讨论等等。《檀弓》分为上下两篇,个别章节比较零散,但总体上来说它的文辞颇有可观之处,不少小故事都写得简练生动,故事的后面往往附有对该事件的评论。所以,《檀弓》不仅仅是我们研究古代礼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它本身也是可以用来欣赏品读的文学文本。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手弓。“子射诸。”射之,毙一人。韔弓,又及。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掩其目。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3

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尹商阳跟随陈弃疾追击吴国的军队,并且赶上了他们。

“工尹”,是楚国的官名。“商阳”,是人名。

“吴师”,指的是吴国的军队。

“及”之,这里的“及”做动词,就是赶上的意思。

陈弃疾和商阳坐在同一辆战车上,陈弃疾对商阳说:“王事也。子手弓而可。

这句话讲的是,这是为了国君的战事,你只要拿起弓箭射击就可以了。

“王事”,就是君主派下来的任务。

这里的“手”,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拿起。

“而”,是就的意思。

继续往下读:手弓。“子射诸。”射之,毙一人。韔弓,又及。

这句话的意思是,商阳就听从他的话,拿起了弓箭。陈弃疾又对商阳说:“你射箭吧。”杀了一个人以后,商阳就把弓箭收到袋子里去了。这时候,他们又赶上了吴国正在撤退的军队。

“子射诸”。这里的“诸”相当于“之乎”,大家如果看到出现在句末的诸,可以尝试把它拆解成“之乎”两字,再带入原句理解。意思就是,你射箭吧。

商阳就又听从他的指示射了一箭,结果是“毙一人。韔弓,又及。

“毙”的原义是仆倒,引申为死。

韔弓,又及。”这句是在描写商阳的动作。“韔”chang4的本义是用来藏弓箭的袋子,这里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把弓箭放到藏弓箭的袋子里去。

下一句是: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掩其目。

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弃疾又对商阳说了类似催促他动手的话,于是商阳又杀死了两个人。他每杀死一个人,就会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

所谓的“”,就是对…说。

“掩”,就是掩盖的意思。

再下一句: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

意思是说,杀了三个人以后,商阳做出了一个令人有些吃惊的举动——他制止了驾驶战车的人,说:我的身份在寝堂朝见君王时没有座位,也不能参加寝堂燕饮活动,以我的身份杀了三个人,已经足够回报国君了。

“御”,是指驾驶战车的人。

“朝”,就是朝见的意思。臣子在寝堂朝见君王时,达到大夫这一职级的可以坐在寝堂上,只有士这一职级的只能站在下面。在这里,商阳说自己朝不坐,意味着他只有士的职级。

“燕不与”,是说除了朝见之外,君王还会在寝堂燕见四方宾客,根据燕礼,只有卿大夫有资格登堂参见燕饮活动,普通的士是不能登堂的。商阳在这里同样是强调自己身份职级的卑微。

“与”,在这里是参与的意思,读作yu4。

“反”,就是回去的意思。“反命”,就是回去复命。

最后是孔子对这件事的总结: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意思是说,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就说:商阳在杀人这件事情上,也有讲究礼的地方。

这里句末的“焉”,我们可以把它拆解为“于”和“是”,就是在这里的意思。

4

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工尹商阳跟随陈弃疾追击吴国的军队,并且赶上了他们。陈弃疾对商阳说:“这是为了国君的战事,你只要拿起弓箭射击就可以了。”于是商阳拿起了弓箭。陈弃疾说:“你射击吧。”商阳射了一箭,杀了一人,他把弓箭放进藏弓的袋子里。这时他们又赶上了吴国正在撤退的军队,陈弃疾催促他,于是商阳又杀了两个人。每杀一个人,商阳都会(因为不忍心看被自己杀死的敌人)而把手挡在眼睛前面。商阳制止了驾驶战车的人,他说:“我的身份不高,在寝堂朝见君王时没有座位,不能参加寝堂燕饮活动,杀了三个人,已经足够回报国君了。”孔子就说:“商阳在杀人这件事情上,也有讲究礼的地方。”

5

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几行文字的描写,但刻画了商阳在面对战争时复杂而谨慎的心理,我们仿佛目睹了一场残酷又不乏人情味的战事。首先,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当时战争的形式。很明显,这是一场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车战。按照当时的一般建制,每一辆战车上都应该安排有三个士兵。其中,“射者左”,坐在战车左边的人负责射箭,故事里面的商阳就是担任车左的角色,同时车左一般也是战车上三个人当中的长官。“戈盾在右”,拿着戈矛盾牌的人坐在右边,也就是陈弃疾的角色。“御居中央”,负责驾车的人叫御者,坐在中间。负责战车行动的主要决策。这是当时一般战车的人员配置情况,如果是元帅所乘坐的战车,那么元帅就坐在中间,驾车的人坐在左边,拿着戈矛盾牌的人还是坐在右边。

古代战车

由于战车比较笨重,移动速度非常受限,对作战地形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只能在相对开阔和平坦的地方进行,因此车战这种形式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太可能制造过多的伤亡,春秋时期车战导致死亡的数量级基本上没有过万的。后来作战方式转为骑射,加上配合步兵作战以后,士兵的移动速率才大大提升,因为适宜作战的地形范围不断扩大,所以战争中死亡的人数也呈现出了几何级的上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车战是一种相对有节制的作战方式。

我们回来说下《檀弓》的这篇记叙文。文章的描写细腻而深刻,用词精准、巧妙,描摹出了战争场景的丰富细节,让这段短文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故事性。比如,在文章的第一句,“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一个“追”字,透露出很大的信息量,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有春秋笔法的妙趣。所谓春秋笔法,就是说《春秋》这本史书,每个字都用得很精准,在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已经暗含了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比如用“追”这个字,就是暗示胜利的军队追讨失败的军队,也就是说,楚国的商阳和陈弃疾是在追赶已经败退逃走的吴国军队,而不是在正面战场上两军对垒作战时发生的对抗。当时的战场上,有“不逐奔”这样一个不成文的道德规定,也就是不去追杀已经逃走的人,所以《檀弓》中记载的这场杀戮,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不义的标签,为商阳之后的拒绝多杀埋下了伏笔,暗含了礼制的前提要求。

古人射箭

从对商阳的动作的描写,我们可以判断,商阳怀有仁义之心。他一开始就不是很愿意杀人,陈弃疾用这是王事的理由才说服他动手杀敌,杀敌之后收起弓箭也好,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也罢,这些举动都反映出,商阳对战场杀人这件事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再比如商阳杀了一人以后,作者没有写他追赶的样子,而是先补充描写了他把弓箭收起来这样一个动作细节。后面商阳又杀了两个人之后,作者也不直接写他制止驾车的人,而是插叙了他因为不忍心而遮住眼睛的细节,极力描写他的不情不愿,让商阳不忍杀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以说,整篇文章都充斥着这样的细节好评。那么,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当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这个故事体现了儒家独特的“礼战”思想,即要求军队必须遵循战争伦理,不妄杀,标榜仁义之师,主张节制暴力,即便在战争当中也不能随便滥杀无辜。杜甫在一首诗中曾经写道:“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意思是杀人的数量应该是有限的,各国本来都有自己的疆界范围,如果能够制止侵略行为,又何必要多杀人呢?这种不多杀伤、警惕扩张的和平主义思想可以说一直能够追溯到《礼记·檀弓》当中的这段文字。

《礼记·檀弓》不仅仅记载了这场严酷战争中的小插曲,而且也给出了孔子的评价。孔子说:“杀人之中,又有礼焉。”这句话没有直接赞扬商阳不愿杀人的行为,而是认同他以“朝不坐、燕不与”的身份只杀三人就可以反命的自我认知。由于商阳属于士的阶层,地位卑下,所以只需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就可以了,而不应该为了争夺功劳多杀人,这才是遵守礼制的表现。从上下文来看,商阳显然是出于仁爱之心不愿意多杀人,他杀了三个人以后为了制止同车的人继续追赶敌军,还搬出了自己“朝不坐、燕不与”的理由,这番话更多是出于托辞和说服的需要,而不是商阳在主观上认同自己的军功要和身份相匹配。我们从文中的细节可以看出,早在杀人之前乃至杀死一个人之后,商阳就已经有了罢手的举动。

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檀弓》的记载就在孔子的这句评价中戛然而止了。可能后人对孔子的评论还觉得不够,在通常被认为是伪书的《孔子家语》里,补充了孔子对这个事件的讨论——他的学生子路对孔子赞扬商阳很不高兴,他说,为人臣子,就要向君主尽忠尽节,死而后已,商阳这样的做法不值得称赞。于是孔子就说,你的想法是对的,但我看重商阳的,正是他不忍杀人的那颗心啊。这段子路和孔子的对话在《礼记》当中是没有的,但《孔子家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观察的视角。孔子看重的商阳的特质,是他所讲求的礼制。然而,遵循自己的身份、职级和不滥杀的仁爱之心这两者之间,何者更为可贵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作进一步的思考吧。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讲再见!

总结:

这节课的主题是古代的战争伦理。选文“工尹商阳”,选自《礼记·檀弓下》,楚国的商阳和陈弃疾在追赶已经败退逃走的吴国军队,商阳怀有仁义之心,一开始不愿意杀人,后来以“王事”为理由杀人时又遵循礼节。选文体现了儒家独特的“礼战”思想,即要求军队必须遵循战争伦理,主张节制暴力。此外,这节课也讲述了关于春秋时期车战的背景知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