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子夏的学习心得。
我们要介绍《论语‧子张篇》第4到第8章。
〈子张篇〉一共有25章,其中11章出现了子夏的言论,或他与别人的讨论。我们这一集所说的,全部都是子夏的心得。
我们先看第4章,原文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nì),是以君子不为也。”
意思是:
子夏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必定有它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入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他。”
这段话谈到学习,是有些道理,为什么?人要学习,当然是需要兴趣加上时间,但更重要的是,你要问:所学的是否对人生真正有价值?子夏这段话,在解释什么叫“小道”方面,比较值得探讨。
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是把“小道”认为一些儒家之外的学说,另一方面是把“小道”认为是社会上一些专门的技术或艺术。
我们先看第一种,儒家以外的学说。
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面,谈到小说家,他怎么说呢?他说“小说家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就是那些东西啊,都是别人可能虚构出来的,或者有些根据,后面就用孔子说。
事实上,他把子夏这里的说法,搬到那边去。弄错了!弄成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他后面加了一句:君子不去做这些像小说家他们所写的东西,同时也不会把它完全取消。
这里就是把子夏的话,误植成为孔子的话了,这样的情况将来还会看到。
而另一方面,谈到所谓的社会上的特殊技艺。
在《韩非子‧解老》里面,有一段话很有趣。他说“有一个楚国人,名叫詹何。他教了很多弟子。他们有什么样的本事呢?
有一次,老师跟学生坐在教室里,有牛从墙外走过,叫了几声。弟子们就说:“这是一头黑牛,但是牠的额头是白色的。”詹何这位老师就说了:“是黑牛没有错,但牠的白色在牠的头上的角上面。”然后派一个小孩子出去看,果然看到一头黑牛,牠的角上面绑着白色的布。
你说,这种技术当然是很有趣了,像今天很多人变魔术一样,但是,实在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不然的话,可能会陷入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学习、要去实践的。
接着,看〈子张篇〉第5章,原文是: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ú),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hào)学也已矣。”
意思是:
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这是他对于好学的看法。前面所说的“日知其所亡”,“日知”两个字,后来在明朝末期的顾炎武就写了《日知录》,显然受到子夏这句话的启发。
但是,他所说的好学跟孔子所谓的好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孔子在〈学而篇1.14〉提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所以子夏这里(〈子张篇19.5〉)所说的好学,专门就知识来说。而孔子呢?除了知识之外,更重视修德。
接着,再看〈子张篇〉第6章,原文是: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意思是: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同时坚定志节;恳切地发问,同时就近省思;人生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这可以说是子夏个人,对于“仁”的看法,并且“仁”本来就是个人的人生正途,所以他可以这样说,表现自己的心得。
他的这段话启发了后来的朱熹,他的一本代表作,叫做《近思录》。但是,谈到“仁”做为个人的人生正途,就表示你不能泛泛地说。所以在这里,子夏虽然兼顾到学习跟立志,要去请教并且去思考,可以说对于学与思,对于实践都兼顾到了。
但是,你如果做为普遍的说法,那么很多人如果无法博学,怎么办呢?他找不到人切问,怎么办呢?所以,这就是子夏的观点值得参考,但是不能当作普遍的原则。
接着,再看〈子张篇〉第7章,原文是: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意思是:
子夏说:“各类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努力学习从而领悟他们的理想。”
这里提到工匠与君子的比喻,算是相当生动了。
工匠在作坊里向老师学习,跟客户讨论,可以使他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精巧,水平越来越高。那么至于君子的话呢?他靠学习可以领悟人生理想,这固然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要参考孔子的说法,孔子曾经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而最后,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1.6〉)。
所以,“学”是为了实践的,要在实践中也不断的增加心得,同时孔子也强调“行义以达其道”(〈季氏篇16.11〉);所以,如果只为了解什么是人生理想的话,也许光靠学习就可以做到。但是,这样的人生理想要能够升华成为你个人的信念,那就要设法在实践上更加努力了。
所以,这就是重点的不同,譬如子夏特别强调“学习”,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不能忽略孔子的“道”是人生的正路,一定需要不断的行动去实践它。
最后,再看〈子张篇〉第8章,原文是: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wèn)。”
意思是:
子夏说:“小人有了过错,一定加以掩饰。”
他的这句话引申为一句成语,叫做“文过饰非”。你有过错,你有不对的地方,你在别人发现的时候,就要设法去掩饰一下,找个借口替自己脱罪。
我们一再强调,所谓小人,就是没有立志的人。他没有立志要成为君子,自然不会去想要改过迁善了。他有过错,设法掩饰,但是重要的是,掩饰之后呢?他可能继续犯这样的过错。所以一个人犯了过错,如果被别人发现了,他就努力掩饰,那他永远不会改善自己。相反的,他如果犯了过错被发现了,不去掩饰,承认自己的过错,他就可以不断的改善。
譬如,孔子曾经在陈司败问他说“昭公知礼乎”?这个问题上,被别人发现他有一些过错,孔子很高兴,他说“我非常幸运啊,有过错,别人都会知道”(〈述而篇7.31〉)。而我们在稍后(〈子张篇19.21〉),会看到子贡谈到孔子的时候,他说“君子的过错,如日月之食焉”。你犯的过错,别人都看到,你改过之后,别人照样仰望你。
我想这种境界,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也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君子的三种形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知行合一,行中学知,知达于行。行是学而知的更底层,或者说是目的-入世最好的状态是善。如果没有机缘学时,保持天性-人性向善,需要努力的是真诚真诚再真诚。感谢自己有学的机缘,有夫子老师这样人的肩膀。
如果没有“君子不为”,单单是“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还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