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亲丧让人显真情。
我们要介绍《论语‧子张篇》第13到第17章。
我们先看第13章,原文是: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意思是:
子夏说:“从政之后,行有余力,就该学习;学习之后,深有心得,就该从政。”
在古代,仕是指从政做官。古代教育并未普及,以孔门弟子为例,其中许多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由于孔子有教无类,而有了学习机会,学会了五经六艺成为可用之材,具备“仕”的资格,进而可以做个公务员,也就是走上从政做官之路,从政做官之后的发展各有不同。
本章子夏说“仕而优则学”,这个“优”是指:可以胜任某一层次的职务并且行有余力。那么就可以继续进修,在知识、能力、德行上深造,以求将来随着年龄经验的增长而可以担任更高的职务,为更多的百姓服务。子夏又说“学而优则仕”,没错。如果在学习上不能深有心得,从政就难免受到限制,无法与时具进,更谈不上守经达权。
我们对本章有两点反省。
第一,按时间的顺序来看。先说“学而优则仕”,再说“仕而优则学”比较合理。但是,一个人仕而优之后,会再去学吗?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第二点,许多人引用本章,然后说是孔子说的。因此,我们这里要特别记得“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子夏个人的心得。
其次,我们看〈子张篇〉第14章,原文是: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意思是:
子游说:“居丧时,充分表现悲戚就可以了。”
有些人居丧,可能因为思念丧者而哀痛过度,子游有鉴于此,说出这句话。
任何感情过度都不好,在《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最好是发而皆中节,“中节”包括合乎礼制的规定,以及表现个人的真情。在〈八佾篇3.20〉孔子谈到《诗经》开头的《关雎》几篇时,曾经强调:它的演奏,应该使听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游后来担任武城县长(〈雍也篇6.14〉、〈阳货篇17.4〉),他在本章谈到居丧要止于哀,可能也是希望百姓在居丧时,要悲哀而不至于伤痛,因为往者已矣,生者还须承担自己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接着,看〈子张篇〉第15章,原文是: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意思是: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的作为已经难能可贵了,不过还没有抵达完美的境界。”
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子张,小孔子四十八岁,他们都是孔子晚期的弟子。子游列名于文学科,子张则是《论语》中向老师提问较多的年轻弟子,他们二人年龄接近而各有所长。
本章可以算做益者三友中的“友直”的示范(〈季氏篇16.4〉),也就是子游以正直的态度直言无隐,对子张提出期许。但是由于没有相关背景,所以不太容易理解他这句话的意思。
单就这句话本身来看,子游说子张“难能”又说他“未仁”。“难能”表示子张在某些方面超过一般人的表现,但是“未仁”是什么意思?我们把他译为:还没有抵达完美的境界。算是比较中性但空泛的说法。
严格探讨的话:
第一,子游批评子张“未仁”,那么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子游自己已经抵达“仁”的境界了吗?
第二点,依我们对孔子使用“仁”字的一贯的解释,有两点必须记得。就是:第一,任何人只要主动愿意,就可以找到行仁之路,也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7.30〉)。第二,“仁”是每个人,个人的人生正路。那么子游如何判断子张“未仁”呢?
此所以孔子从来没有轻易称赞当时的人为仁,他对这一类的问题的答覆,一向是不知其仁。现在,子游说子张不仁,不是有些奇怪吗?因此,结论只能是子游未必了解孔子的“仁”的观念。
子游是以他自己对仁的了解来判断子张,至于子张在什么事情上表现了不仁,那就不得而知了。最多可以参考“孔子在宰我问三年之丧”这一章(〈阳货篇17.21〉)最后说的:宰我是不仁,是说他不真诚;那么子张在什么事情上不真诚,以致被子游说是不仁,那就不清楚了。
本章(〈子张篇19.15〉)有另外一种解释可供参考。
子游的意思是:我与子张交友是因为他的才干很难得,但是就算我具备他的才干,我的仁德还是比不上子张的表现。
这表示子游推崇子张的“仁”是自己比不上的,而不是批评子张“未仁”。这种解法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似乎有些曲折了!
我们接着看〈子张篇〉第16章,原文是: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意思是:
曾子说:“子张的言行显得高不可攀,很难与他一起走上人生正途。”
曾参小孔子46岁,他也来批评子张吗?他认为子张如何呢?这一点可以参考《列子‧仲尼篇》里面有一句话,孔子说“子张能庄而不能同”。就是子张为人矜持庄重,但不易与人和睦相处。曾参在本章所谓的“堂堂”就有矜持庄重的意思。“难与并为仁矣”,就是不易和睦相处。
但是本章也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曾参肯定子张的仁,堂堂可观,是自己比不上的,难以与他并驾齐驱。
这样的解释也是有些曲折的,不过,要记得曾参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12.24〉)。他希望朋友能够互相扶持,共同走上人生的正途,所以他对子张会有这样的期许。
最后,看〈子张篇〉第17章,原文是: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意思是: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一般人没有充分显露自己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本章是曾参转述孔子的一句话,其重要性自然值得注意。
原文所谓的“自致”,是自己把内心情感完全显露出来。一个人平常在社会上学习、工作与生活,他的情感都要适度保留与调节,由此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适当,所以可以说是“未有自致者”。但是遇到父母过世,情况就不同了,这时的悲哀、难过完全不受控制,可谓悲从中来。
这时只要念一遍《诗经‧小雅‧蓼莪》就可以体会这种心情。不论年纪大小、成就高低,都会体认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也就是:一出门就怀着忧愁,入了门又像还没有到家,因为父母已经离我而去了。
在本章孔子这句话的用意,应该是希望人人想着父母对自己的爱护与期许,然后好好的珍惜此生,善度此生。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孔子之学无常师。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曾子“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似乎是注解夫子“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