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子张篇 19.1-3》交友的两个层次

164《子张篇 19.1-3》交友的两个层次

00:00
10:2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交友的两个层次。

我们进展到《论语》的第十九篇〈子张篇〉。


〈子张篇〉主要的内容,所记载的都是孔门弟子的言论,那些弟子呢?像子夏出现9次、子贡出现6次、子张出现5次、曾子出现4次、子游出现3次。孔门弟子的言论,有一些是他们各自的心得,有的是他们为老师辩护,也有的是回忆起老师的一些观点,同时也出现了弟子们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我们要记得:在本系列课程引言说过的,就是不要把孔门弟子的心得与观点,等同于孔子的思想。如此一来,我们看到孔门弟子的争论或是相互之间的批评,就不会太在意了。


我们先看第1章的内容,原文是: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意思是:

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不惜牺牲生命;看见利益,要想该不该得;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戚。这样就算不错了。


本章是子张表述他对,就是读书人的看法。


他提到了四点。

第一点是见危致命,也就是看到危险,不惜牺牲生命。这里要有个前提,就是在合乎道义的原则下,可以这么做。像他一定听过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4.8)!所以为了道义而牺牲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点是见得思义。这一点孔子在君子有九思里面(〈季氏篇16.10),已经谈过了,完全一样的说法。


第三点是祭思敬。孔子祭祀的时候,态度非常虔诚,也就是我们看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一章,孔子最后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篇3.12)


最后,丧思哀。孔子也提过对于丧礼,与其易也,宁戚,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八佾篇3.4),当然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


接着,我们看〈子张篇〉第2章,原文是: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wú)


意思是:

子张说:对德行的实践不够坚持,对理想的信念不够深刻。这样的人,不是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吗?


本章,子张谈到执德与信道。他或许是听过孔子在〈述而篇7.6〉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对这四点里面的前两点有了心得。


先说德,德就是修德有成,但是还需要确实的把握住,坚持下去。所以他强调对德行的实践够不够坚持呢?第二点,道是立志追求的人生理想,必须笃实而深刻。所以他会强调对理想的信念不够深刻吗?


如果少了这两点,那么一切只是说说而已,没有真挚的力量。这样的人,不是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起不了什么作用吗?


接着,看〈子张篇〉第3章,原文是这样的。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意思是: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这位学生回答:子夏说:『值得交往的,才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纳一般大众;称赞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不能接纳?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


本章是子夏与子张,对于交友之道的不同看法,它的背景很清楚。

子夏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人去请教他的师叔,就是子张了。子张很聪明,他先问这个学生说:你们老师子夏怎么说的?学生就说了:子夏的说法是可以交往的,就同他交往;不能交往的,就拒绝他


这个说法有点像我们以前看过,在〈学而篇1.8〉里面,孔子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以忠信作为原则,交朋友的时候,我们的翻译是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但他原文说的是无友不如己者也可以被理解为:交朋友,不要交比自己差的。子夏好像就是这样理解,可以交往的同他交往,当然是比我好的,那么不可以交往的就是比我差的,我就拒绝他。


这一来的话就有问题了,你如果拒绝比你差的,去找比你好的人交往,那么比你好的人,为什么要接纳你这个比他差的人呢?所以子张就直接说了:这跟我所听说的不一样。


事实上,孔子提到交友材料一定很多,学生们在不同的场合向老师请教,或听到老师说到类似的题材,所记的未必一样,而子张的回答特别好。他说的是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两句话非常好。你如果尊敬贤者,也接纳一般大众,并且称赞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这一来的话,不是努力做到来者不拒吗?


有缘,师生相聚,老师就设法努力教导能够包容一般的人,所以这种解法比较适合,并且子张最后的结论是:我如果是杰出的人,我对别人有什么好不包容呢?我如果自己本身才德不够杰出,别人都要拒绝我了,我又怎么去拒绝别人呢?


他的说法就比较接近我们一直强调的,交往朋友要以忠信作为原则。但是同时要考虑到志趣相近,否则的话,朋友也很难长期维持。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孔子谈到朋友:有有益的朋友,也有一些有害的朋友,所以子张这里所说的是兼顾两面,可以说是代表了孔子的思想。


事实上,子夏与子张二人,曾经在《论语先进篇11.16》因为子贡的请益,而由老师来做个评比。当时孔子就说了:子夏是不及,子张是,然后结论是过犹不及,两个人都要向中庸之道靠拢。


同时,在孔子过世以后,这两个人都是有名的老师,像子夏在西河讲学,收到一个最有名的学生就是魏文侯。而子张呢?在《韩非子显学》这一篇里面,把儒家分为八派,他所说的第一派就是子张这一派。当然,韩非子对于孔子的弟子们都有严厉的批评,这一点我们就不多谈了。


所以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交朋友的方法之一,就是别人来找你,代表有缘相见可以成为朋友,那么你就尽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他忙。朋友,有的有益,就是我可以向他学习友直,友谅,友多闻;有的有害,我就要防范他(〈季氏篇16.4)。所谓的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篇4.17),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篇7.22〉,一定可以从别人身上也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这一章谈论到交友的话,是孔子的两个学生,都是很年轻的学生。他们对于所学到孔子关于交友的观点有所不同,两个人的说法可以参考。但是子张所说的,显然更接近孔子的意思,也符合儒家有教无类(〈卫灵公篇15.39)的精神。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子夏的学习心得。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文泉zwq

    把过犹不及当做自己衡量学习的一把尺子,知道了细微处就能更好的提高修养,明白学问。

  • 呆呆up

    “无友不如己者”子张解释的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