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新思想,旧手段”为什么不能成功?

袁世凯:“新思想,旧手段”为什么不能成功?

00:00
15:55

大家好,我是杨早,欢迎收听本节课程。


这一讲,我们来聊聊中国近代政治史上可以跟李鸿章并驾齐驱的另一位关键人物——袁世凯。


跟李鸿章一样,袁世凯的一生极为复杂。而且袁世凯还横跨了清朝与民国两个朝代。可以说,袁世凯一手终结了清朝,又差点终结了他参与创立的民国。进一步说,袁世凯参与开启了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但他自己却被现代化吞噬了。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各国驻华使节觐见合影


为了简要地说清楚袁世凯这个人,我们把袁世凯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袁世凯人生的第一阶段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之前,袁世凯给人的形象,就是一位热心于改革的重臣。


袁世凯的起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包括驻兵朝鲜。但真正让中外人士关注到袁世凯,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创造了影响中国几十年之久的北洋军。在这支军队里,有5个人日后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统或总理,他们是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赵秉钧。


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此时慈禧太后吸取庚子事变的教训,改行新政。袁世凯在新政中表现非常出色,比如,他让赵秉钧在天津创办现代巡警,第一次让中国有了警察,这就为城市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袁世凯又主动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他亲自筹钱,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总工程师是大名鼎鼎的詹天佑。


袁世凯还与张之洞联手,主持废除了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转而兴办新式教育。废除科举时机是否合适,后来有很多争议,但不能不说,袁世凯对于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不但不排斥,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魄力。

▲1901年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及光绪皇帝的硃批


袁世凯人生的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这段时期,他是中华民国执掌国政的不二人选。


辛亥革命之前,袁世凯被清政府视为最危险的敌人,因为他的权力太大,尤其是掌握了军队,中外舆论也都认为袁世凯是李鸿章的接班人。因此摄政王载沣,就是末代皇帝的亲生父亲,找了个借口把袁世凯赶回了老家。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清政府急需精干的军队去扑灭这场革命,全国的局势又跟太平天国那个时候越来越相似。不过这一次,清朝这边再也没有了曾国藩和李鸿章。清政府明明知道袁世凯靠不住,也不得不重新起用他担任总理大臣,因为除了袁世凯,已经没有人有这么大威望来稳住政局了。


袁世凯重新当上总理大臣之后,对南方政权选择了议和的姿态。这个时候摆在袁世凯面前有三条路:第一条路是继续打仗,跟南方斗个你死我活,当时虽然北方确实兵力粮饷都不充足,但是南方政府的赤字更是惊人;第二条路是南北对峙,这条路暂时可行,但长远来看,对北方不利,因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南方,长期以来北方都是靠南方输血,南方的经济生产一旦恢复,北方只会被南方越抛越远,这一点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过。第三条路是南北统一,统一的前提是国体与政体统一,在十四省宣布独立的情形下,君主立宪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项。


因此,袁世凯审时度势,选择了说服清朝皇室签署和约,退下皇位,完成政权的和平交接。末代皇帝的退位诏书上,指明了袁世凯作为北方的全权代表,也就是说,袁世凯如果要在北方建立一个新的共和国,与南方的中华民国抗衡,也是有可能的。

▲1903年,袁世凯(中)视察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与该馆监督和学官大臣合影


当然,历史没有这样演变。在立宪派士绅的调解之下,南北双方达成了妥协。北方接受共和政体,清帝退位,移交政权,南方则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其实,统一后的中华民国选择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也是唯一的选择。如果继续由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北方的满清贵族,包括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上层人物都无法接受,中国很可能陷入四分五裂。


关于这一点,孙中山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说,革命起于南方,对北方的影响很微弱,南方好像一本新的日历,北方则像一本旧日历,所以统治民国,全新或全旧的人物都不合适,得有新思想,又懂得旧手段的人才可以,而袁世凯恰恰是这样的人。


南方阵营的人,不管是张謇张状元,还是孙中山和黄兴,只要跟袁世凯交谈过,无不深感袁世凯雄才伟略,又能接受新思想,赞成共和。孙中山到北京跟袁世凯见面深谈之后,就表示国事可以托付给袁世凯,孙中山自己则打算去修铁路,来发展中国经济。


袁世凯当大总统期间,民国经济确实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新开的工厂达到了4000多家,财政收入也从每年都向外国大举借债,变成了每年有2000万元以上的库存。

▲袁世凯着龙袍祭天


袁世凯人生的第三阶段是从“二次革命”到他称帝、退位后去世。这段时期,袁世凯的形象,从一个伟大政治人物,变成了“窃国大盗”。


袁世凯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的蜜月,到了孙黄发起二次革命,就彻底终结了。其实这个时候,袁世凯对国内局势的控制力,比辛亥革命时要强得多。


举个例子,陈其美在1911年攻打上海制造局,上海的士绅、商会都站在革命军这一边,一天时间就打下来了。但到了1913年二次革命,同样是陈其美,同样是攻打制造局,陈其美还是前任上海都督,但是打来打去都打不下来。


二次革命的失败,说明袁世凯对中国的控制力达到了顶峰。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局限也暴露了出来。


袁世凯的局限,就在于他的“新思想,旧手段”。这个特点曾将他送上了民国大总统的宝座,但也将葬送他的政治生涯与个人生命。


与其说袁世凯是一个共和主义者,不如说他跟李鸿章一样,是一个西方制度的追随者。这种对西方制度的追随,也是当时中国精英的共识。近代以来,中国人目睹的都是西方列强的成功,中国与西方的较量中总是失败。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习西方”是中国强国的唯一途径。李鸿章和袁世凯也是这样认为。


因此袁世凯的称帝,我们现在可能会认为是大逆不道,逆天而行。但在民国匆忙成立,立国又只有两三年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没了皇帝,还怪不习惯的。因为皇帝代表了一种天授的权威,他可以成为一种信仰的符号。在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时代,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希望有一个好皇帝来重整河山。


如果你看过鲁迅的《阿Q正传》和《风波》,就可以理解当时的一般民众是怎么想象革命的,他们认为革命党是穿着白盔白甲,是在为崇祯皇帝报仇,所以革命也就是“反清复明”。因此民国初年的中国,究竟是适合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不少人内心都存在疑问,尤其是新成立的国会争吵不休,又因为南北之间的战争分裂成两块,人心思定,就会呼唤权威。


袁世凯恢复帝制,有两个基石,一是他认为民众需要皇帝,而且是一个汉人皇帝;一是列强的承认,而列强的承认民国,就是建立在民意基础上的。所以恢复帝制的关键在于“民意”。


这个时候,袁世凯的“旧手段”就出问题了。不仅是袁世凯,还包括他手下的一大群人,像袁克定,杨度,薛大可,梁士诒,等等,他们都相信民意可以操控,比如通过关停大部分的报纸,只保留御用报纸来达到舆论的一致,又比如组织各种公民请愿团,包括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等等。像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甚至伪造了日本外交机关报《顺天时报》给袁世凯看,给了袁世凯一个日本政府赞成帝制的虚假信息。


因此,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可能是真心相信中国需要皇帝的权威,民众和西方也都希望他出来承担这个重任。没想到事与愿违,袁世凯没有称帝之前,听到的都是赞成帝制的呼声,一旦称帝,才发现反对力量有多大。比如蔡锷,被袁世凯扣在北京时,也会在劝进书上签名,一有机会,立即逃往云南,树起护国大旗。


而且,袁世凯称帝后,他一手打造的北洋团体也出现了巨大的分裂。他手下的冯国璋段祺瑞等人,也并不赞成帝制。西方列强也纷纷提出反对意见。这种众叛亲离的局面,使袁世凯在称帝83天之后,不得不退位,重新当上民国大总统,很快就病逝了。

▲1916年袁世凯葬礼


在称帝之前,袁世凯已经成为了终身制的大总统,如果他甘于这样的地位,或许下场不一定如此悲惨。其实终身大总统和皇帝,权力上没什么两样。但名分的不同,决定了人心的向背。袁世凯打错了算盘,也就辜负他想当“中国的华盛顿”的初心。

▲袁世凯与儿女合照


总结一下:

第一,袁世凯的公众形象经历过几次变化,从热心的改革者,到独当重任的伟人,再到万众唾弃的窃国大盗;

第二,袁世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新思想,旧手段”,这是他能够统合民国的基础,但也是他后来失败的关键;

第三,袁世凯称帝,个人与国家都没有得到好处,因此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策,这也反映出了共和观念在民国初年,并没有真的深入人心。


思考题:袁世凯称帝后年号叫“洪宪”,意思是弘扬宪法,也表明了要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你觉得中国有可能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吗?


下一讲又是咱们的总结课喽。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