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毛主席的高参?伟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他的水平不亚于我

谁是毛主席的高参?伟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他的水平不亚于我

00:00
13:56

他在后世的知名度不高,却是毛主席身边的重要人物,周总理甚至将他比作军事界的“郭沫若”。

与郭沫若先生的名字很像,郭化若将军则是我国开国中将,且是我军杰出的军事教育和理论家,在我军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更是被我国领导人盛赞为“一代儒家”。尤其是在红军时期,郭化若将军更是毛主席和朱老总的军事参谋,在当时的战争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除此之外,郭化若将军还组建我军第一个工兵队、第一个无线电队,以及第一所炮兵学校。

如此厉害的军事人物,他的一生都经历过怎样的故事呢?

高材生战争初显才华

郭化若出生在福建一个普通家庭,从9岁开始就到报馆里当小工,13岁才开始到小学里读书。后来凭借自己的成绩考入附件第一中学,但是因为学费太贵实在念不起,最后只能放弃,转而从其他方式进入本科学校。

因为家贫,他只能再次放弃读书,最终选择弃文从戎。19岁时,郭化若辞别父母进入广州,平时靠着帮人代写书信挣一些糊口的钱。在这期间,因为特别敬仰孙先生,于是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

郭化若21岁时成为黄埔军校学院,随后又考入炮兵科,自此宣布他正式踏上革命的征途。他参与过战斗,也读过很多马列书籍,深知共产党才是救国救民的正途,于是经人介绍加入共产党。

不久后,郭化若对国民党彻底失去信心,选择退出国民党,并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身份。同时,他也结束了自己在黄埔军校的学习,蒋介石本想调他去当秘书,都被郭化若严词拒绝了。

1927年,郭化若到苏联的炮兵学校学习。还没有毕业的时候,他就得知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立刻结束学业回国。

回国后,郭化若毅然选择到井冈山根据地,决定参加由毛主席和朱老总领导的红军。在红军队伍里,郭化若被任命为红四军二纵的参谋,直到漳平战役中,他的军事才能开始逐渐显现。

1929年8月底,郭化若奉命率部秘密赶到漳平郊区的一个小镇上。在观察了一番地形之后,郭化若决定趁着敌人还没发觉率先出手,将北门作为突破口进行攻打。

谁知,等真正开火以后,郭化若才发现敌人的力量,根本就不是情报里所知的那么少。于是,郭化若立刻抓来一个敌军俘虏,经过询问才得知,此处真正的军事力量,远比我军的兵力要多得多。

兵力不够,郭化若想的方法就是用炮弹来凑。但是炮弹也不够,就只能把目标瞄的更准一些。于是,郭化若就下令,让战士们将迫击炮拉到制高点,他亲自上阵对城内的敌人进行瞄准。

只听“轰”的一声,一发炮弹精准落在敌人指挥所的门口,敌方团长直接被炸死。敌军群龙无首瞬间乱成一锅粥,郭化若趁此机会一举拿下。

这场最初兵力悬殊的战役,最后以郭化若歼敌团长、缴获600多件装备结束。朱老总得知这一消息后喜笑颜开,当场表扬郭化若一番,随后又将他提升为二纵的参谋长一职。此时的他,到红军队伍里也只有20多天的时间。

主席身边的军事高参

不久后,朱老总主持红四军的会议,准备讨论部队中的一些问题。但此时的红四军没有毛主席坐镇,大家的想法非常多,会议开了几天始终无法统一。

郭化若看出了其中的关键,就和朱老总进行商议,最终和彭老总一起给毛主席写信,请他回来继续主持工作。郭化若这封信写的情真意切,看完以后让人十分感动。

两个月后,毛主席在大家的多次邀请下,最终回到汀州继续担任书记一职。主席回来以后召开大会,在会前,朱老总就为毛主席介绍新来的郭化若,夸赞他的水平和能力。

毛主席得知这就是给自己写信的郭化若以后,激动地握住对方的手,表示他的信写的相当不错,队伍里又多了一位秀才一般的人物。

一直到古田会议结束以后,当时红四军军部缺少一位参谋处长,队伍里针对这个人选多次讨论不出一个结果。因为这个位置相当重要,不仅要负责作战指挥,同时也掌握很多机密,因此大家对人选方面十分慎重。

毛主席则提出,可以由郭化若来担任此职位。大家在经过一致讨论后,认为郭化若有能力、背景也没什么问题,最终都同意由他来担任军部的参谋处长。

从此开始,郭化若就跟在毛主席的身边,为主席进行出谋划策。

平时,郭化若的工作日常基本就是拟写一些文电和文稿,将自己的才华都完全发挥出来。同时,他也给毛主席提建议、出主意,这让郭化若觉得,自己一身的本事总算是找到了用武之地。

第二次反“围剿”之前,由郭化若起草有关的通知。当时他根据主席之前的十六字诀再进行细化,最终提出了有关游击战的“十项原则”,将主席此前的宗旨变得更加具象化。

在主席身边待了多年,郭化若期间曾进入党校学习,结束后任军委第一局局长等职务,继续留在主席身边做高参。

除了拟写一些通告以外,郭化若还非常熟悉各个战略区的情况。同时还根据主席的要求,创办了八路军的军政杂志,对当时抗日游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受毛主席的夸赞。

从1939年到1940年初的一年时间里,当时中央军委在延安举办了一期参谋训练队。主席就派郭沫若讲授有关战略方面的课程。主席甚至还对有关负责人表示,郭化若的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甚至超过了自己,让他们放心。

从主席的话语中就能看出,他对于郭化若能力的认可。

抗战开始后,郭化若又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指出想要抗日,民族必须统一的重要性。此后,他又写出研究孙子兵法的几万字,主席看过以后大加肯定,还让他在会议上就此文专门进行演讲。

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某次,周总理从重庆回延安的时候就提到,自己在重庆时,有些国民军官就向自己打听郭化若此人,询问他是不是郭沫若先生的兄弟。

周总理又表示,郭化若在军事理论界的地位,就跟郭沫若先生在革命文学的地位是一样的。

而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后,则是对郭化若给出了最高评价“古有孙子,如今有郭子”。

主席亲自提名的炮校创始人

1930年到1931年之间,在组织上的一致商议之下,将组建我军第一个工兵队,以及第一个无线电队伍的重任,都交给了郭化若,而他也完成的十分出色。

毛主席在验收成果后,还直接夸奖郭化若“完全能成为一个军事天才”。

1944年底,当时贺龙、徐向前找到郭化若谈话,表示自己是代表毛主席前来,委任郭化若为延安炮兵学校的校长,负责该学校的组建工作。

在毛主席看来,郭化若是延安炮校校长的不二人选。因为他在黄埔军校和苏联学习时,学的都是炮兵相关,加上他资历深,此前又组建了我军的工兵队和无线电队,因此他是最适合的人选。

郭化若本来还想推辞,得知是主席对自己寄予厚望以后,他决定克服困难,一定要圆满完成组织上交代的任务。

在延安组建炮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学校可以依托红军炮兵的基础,但两者完全不同,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平时的工作、教学,以及学员入学后的生活安排、思想教育等都是重头戏,教材和器材都非常稀缺。但郭化若仍旧立誓,一定要在3个月内开课。

当时郭化若还身患疾病,但他没有进行片刻休息,而是和其他领导一起进行学校的筹建。他们发动群众一起想办法,没有教具就自己制作,地方不够就自己开荒。

在郭化若的全面组织,以及其他领导人的努力和群众的支持下,炮校终于如愿在3个月后正式开课。

当时贺龙在听取炮校的工作汇报后,向郭化若表示深深的佩服,不住口的对他进行夸赞。

然而,学校是组建起来了,郭化若倒是累倒了。病愈后的他没有再回到炮校,而是到其他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

但在郭化若心中,一直惦记着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炮校。直到75岁时,郭化若和战友谈起当初组建炮校的往事时,还忍不住发出感慨:“那段日子,是一生中最愉快、最难忘的幸福时光。”

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1958年开始,全军进行编史工作,南京军区的战史编写任务,就落在了郭化若的头上。

郭化若很喜欢这项工作,干的十分起劲,将自己后半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编写解放军战史的工作中。

结语

1982年,郭化若主动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了下来。

他虽然从一线退下来了,但是他喜欢撰文编史的心思,却始终保持着。退下来以后,郭化若将自己更多的时间,都放在军事科研方面,继续写了一批有关军事研究的文章。

直到95年,当时已经91岁的郭化若,因为病重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的时候,郭化若还经常翻书阅读,始终没有辜负一代儒将的名声。

不久后,郭化若将军永远闭上了双眼,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郭化若将军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开国将领,他同时也是国内研究孙子兵法的泰斗。可以说他为我国开创用马克思主义,去研究孙子兵法的先河,对我国的军事理论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

作者:沧海

参考文献:

何立波. 被毛泽东誉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的儒将郭化若 [J]. 党史博采, 2016, : 35-39.

王学亮. 郭化若:毛泽东的“军事高参” [J]. 党史纵横, 2011, : 25-28.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