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土为何在沪西 | 沙青青讲《孤岛岁月》| 繁花

歹土为何在沪西 | 沙青青讲《孤岛岁月》| 繁花

00:00
10:38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沙青青。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聊聊《孤岛岁月》这本书以及上海隐秘历史的一些背景。作者魏斐德先生是一名非常知名的汉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研究上海史的专家。他出生于1937年,来自于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的德克萨斯城。由于家庭的关系,他从小在美国各地游历,也曾经在国外生活过,到了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就能够非常流利讲法语、西班牙语、德语这些欧洲语言。在哈佛读书时,他最早也是希望做欧洲历史的,既然已经掌握了这么多欧洲语言,肯定是倾向于去学习欧洲的文化历史。在大学毕业之后,他通过一些很偶然的机会,开始接触到了一些中国近代史方面的相关著作,从此对中国变得情有独钟,一发不可收拾。在1960年的时候,他去了加州伯克利大学,跟当时非常著名的一位美国的研究中国史的学者列文森,跟他读博士,开始研究从清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从此展开了中国史专家的学术生涯。


    回顾魏斐德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他曾经担任过美国历史学会的会长,也担任过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所长,并且长期在美国各种各样的学术团体机构当中任职,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和评价。在魏斐德所有的史学研究当中,他的上海史研究也是独树一帜。除了我们今天会提到的《孤岛岁月》之外,他还专门研究过上海所有的警察体系,也研究过1949年上海解放前后的社会变化和政治管理的话题,同时他也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专著《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2004年,团结出版社出版),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直接涉及到上海的,谈到了当时上海的政治势力,在上海活动的过程,戴笠所发挥的角色。


    这些书其实从2000年前后就陆陆续续地引进到国内,视为是海外上海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回到《孤岛岁月》这本书,他着重在描写当时国民党的特务机关,日伪的特务机关,以及其他的政治势力在上海滩禁足的过程。同时也通过对当时这片歹土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上海当时纷繁复杂的权力斗争的背景,也为当时我们认知上海这样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模本。


    作为一个叙事史学的实践者,魏斐德非常善于把这些看似冷硬的档案资料与这种小说化的这种文体相结合,通过一种如小说般生动的描述,为我们刻画出一个远去的时代,同时也让历史变得非常生动和有趣。他认为历史和小说般的文学描写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比较有意思的张力。通过这种张力,能够吸引读者,对那段时代产生代入感。而且我觉得他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把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比喻成一种工艺,或者是一种手艺。所以说他认为历史学家或者是历史的书写者,某种程度来说是工匠,是手艺人。


    在这种工作当中一些抽象的理论思考固然重要,但是一些经验,一些技巧往往是抽象的理论所无法替代的。换句话说,他也会认为我们应该在这些繁杂的史料当中捕捉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向读者传递一个时代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信息。


    在《孤岛岁月》这样一本书当中,他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对当时上海政局、社会状况以及复杂多变的形式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上海市内,日伪政权以及国民党势力方面的斗争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渠道。在孤岛时期,国民党特务机关在上海的主要活动就是在监视和组织各种各样暗杀汉奸的活动。魏斐德在《孤岛岁月》当中,对这些暗杀有过非常生动的描述和总结。从1937年到1941年之间,国民党的特工执行了约150起针对日本人和汉奸的各种各样的暗杀活动。这些暗杀活动当然也就招致了日本方面以及欧美政权非常血腥的报复,也引发了当时租界方面当局的一些疑义和反对。


    在这样的混战之下,出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在当时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中,为了能够有效的实施暗杀,有的时候也会从小市民当中招募杀手,让小市民的业余者成立各种各样的案发小组分头行动。讲到这一段,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会有一些既视感,说不定会想起若干年以前李安的那部著名电影《色戒》,其中的很多情节,似乎也与之呼应和暗合。


    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在当时的上海并不少见,而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组建起来的 “业余的暗杀小队”也是非常的繁杂,彼此之间也做出了很多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有可能会成功的引发了另一个政治上的风波。然而,与之相对的日伪方面的报复,当然也是十分残酷的。比如说,在19409-10月份发生过56起针对日本人的这种枪击暗杀事件。当时的日本宪兵就实施过长期的严密封锁,甚至导致了封锁期间内出现饿死人的这样一种情况。


    著名的小说家张爱玲就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写过一本小说,名字就叫《封锁》。又如,在1941年,汪伪方面想争夺原租界军队的银行控制权,在过程中发生过国民党的特工或者情报人员枪杀汪伪政府的中央储备银行会计的一些事件,直接导致了当时的汪伪方面枪杀重庆方面的银行人员。作为报复彼此互相的这种暗杀,经历了一些血腥的报复,也直接导致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占领整个公共数据的过程当中,没有引发激烈的抵抗。因为当时的市民对于这种暴力产生了一种厌倦的心理,所以说,这就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切入点的观察视角,这也呈现出魏斐德作为一个美国的中国研究者,能够以一个比较超脱的视角来观察当时的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得出一些可据参考的观点和意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整个孤岛时期,有各种各样的警察势力在控制着当时的上海城区。大致可以分成这么几类:既有当时日本当局控制的日本警察,也有汪伪政权的这种伪警察,同时公共租界内有他自己的巡捕系统,法租界也有自己的巡捕系统。换句话说,在当时的整个孤岛时期,上海的“市政警察系统”也是四龙治水或者九龙治水这样一种状态。除此之外,还有类似于吉斯菲尔路76号这样的一些特务机构。如果我们之前看过那部非常有意思的电影《无名》其实描述的也是这么一种时代背景。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的租界内外,孤岛时期前后,整个上海呈现出了一种警察势力互相交错,互相重叠,互相染指彼此权利之外的一种情况,也引发了一系列这种警权之间的这种斗争。这些斗争本身也留下了一些权力的空隙,为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像佐尔格这样的情报机构能够活动提供了一些空间和一些可能。


    前面也提到过,魏斐德的众多的有关中国的史学著作当中,他直接研究上海的有三本,也就是这次我们提到的“上海三部曲”。其中《孤岛岁月》这本书,重点描述了当时的上海在沦陷期前后所面临的一些情况和际遇,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各方政治势力、情报机关、警察机关和各种国家暴力工具。以上海为舞台展开的一幕幕悲喜剧,也揭示了在当时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内国际环境当中,各方权利在上海这样一个舞台上博弈的过程。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的话,也能发现《孤岛岁月》这本书非常好的将叙事史学与人物研究、制度研究结合在了一起,堪称典范之作。所以说我们重新来看这样一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上海情况,同时也能够对我们的一些研究产生一些新的启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