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诊内容
按诊内容包括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等。
按胸胁
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前胸和胁肋部进行触摸、按压或叩击,以了解局部及内脏病变情况的方法。
胸胁即前胸和侧胸部的统称。前胸部即缺盆(锁骨上窝) 至膈以上。侧胸部又称胁肋部或胁部,即胸部两侧(由腋下至第 11、12 肋骨端的区域)。传统上“胸”指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胸骨体下端尖突谓之“鸠尾”;肌肉部分谓之“膺”;肋骨下之软肋处谓之“季肋”;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虚里”。
胸为人体上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胸廓、虚里、乳房等重要组织,胸内藏心肺,胁内包括肝胆。所以胸胁按诊除可排除局部皮肤、经络、骨骼病变外,主要是用以诊察心、肺、肝、胆、乳房等脏器组织的病变。
第一 胸部按诊
胸为心肺所居之处,按胸部可以了解心、肺、虚里及腔内(胸膜) 等的病变情况。
胸部按诊患者多采取坐位,若病人不能坐时,可先仰卧位诊察前胸,然后侧卧位诊察侧胸及背部。
按诊手法多用触法、摸法和指指叩击法,采取指指叩击法叩击时,左手中指应沿肋间隙滑行(与肋骨平行),右手指力应适中。
按诊时应由上而下地按前胸、侧胸和背部进行,并应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
正常胸(肺)部叩诊呈清音,但胸肌发达者、肥胖者或乳房较大者叩诊稍浊,背部较前胸音浊,上方较下方音浊。
胸部自上而下叩诊时,浊音与实音交界处即为肺下界,平静呼吸时,肺下界正常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左侧可因胃脘鼓音区影响而有变动)、腋中线第8肋、肩胛线第10肋。
临床见肺下界病变,如肺下界下移是 肺胀、腹腔脏器下垂等。肺下界上移是 肺痿、悬饮、臌胀、腹内肿瘤或癥瘕等。
临床见前胸高突病变,如叩之膨膨然有如鼓音,其音清者是肺气壅滞,多见于肺胀、气胸。叩之音浊或呈实音,并有胸痛是饮停胸膈,或肺痨损伤,或肺内有肿瘤,或 为肺痈、痰热壅肺。
临床见胸部压痛,如有局限性青紫肿胀者是外伤(肋骨骨折等)
第二 乳房按诊
临床见乳房局部压痛是乳痈、乳发、乳疽。
临床见乳房有大小不一的肿块,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伴有疼痛是 乳癖。
临床见乳房有形如鸡卵的硬结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而不痛是乳核。
临床见乳房有结节如梅李,边缘不清,皮肉相连,病变发展缓慢,日久破溃,流稀脓夹有豆渣样物是乳痨。
临床见乳房块肿质硬,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边界不清,腋窝多可扪及肿块是乳癌。
临床见女子月经将行的青春发育期,或男子、儿童一侧或两侧乳晕部有扁圆形稍硬肿块,触之疼痛是乳疬。
第三虚里按诊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4、5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诊虚里时,一般病人采取坐位和仰卧位,医生位于病人右侧,用右手全掌或指腹平抚于虚里部,并调节压力。
按诊注意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等。
虚里按诊可了解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尤其当危急病证寸口脉不明显时,诊虚里更具重要的诊断价值。
虚里正常表现是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因宗气积于胸中,说明宗气、心气充盛。
临床见虚里按之其动微弱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
临床见虚里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是 心阳不足。
临床见虚里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是心肺气绝,属于危候。
临床见孕妇胎前产后,虚里动高是恶候。
临床见虚里日渐动高是虚损劳瘵之病进。
临床见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是宗气不守。
临床见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是心肺气绝之兆。
临床见虚里动高,聚而不散是热甚,可见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
临床见虚里搏动移位是心痹、先天性心脏病;膨胀、癥积;气胸、悬饮、肿瘤; 胸部畸形(漏斗胸、脊柱弯曲)。
临床见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动高,或肥胖之人,虚里搏动不明显,不属病态。
第四 胁部按诊
肝胆位居右胁,肝胆经脉分布两胁,故按胁肋主要是了解肝胆疾病。
脾脏叩诊区在左侧腋中线上第9~11肋间,宽为4~7cm的部位,左胁部按诊应考虑排除脾脏病变。
按胁部常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除在胸侧腋下至肋弓部位进行按、叩外,还应从上腹部中线向两侧肋弓方向轻循,并按至肋弓下,以了解胁内脏器状况。
正常的胁部按诊表现为两胁部(包括肋缘下)无脏可触及,无压痛。只有腹壁松弛的瘦人,在深吸气时在肋弓下缘可触到肝脏下缘,质地柔软,无压痛。
按诊时注意是否有肿块(肿块的质地、大小、形态等) 及压痛。
临床见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是 肝虚。
临床见胁下肿块,刺痛拒按是血瘀。
临床见右胁下肿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钝,有压痛是肝热病、肝著。
临床见右胁下肿块,质硬,表面平或呈小结节状,边缘锐利,压痛不明显是肝积。
临床见右胁下肿块,质地坚硬,按之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常有压痛是肝癌。
临床见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附近触到梨形囊状物,并有压痛是胆石、胆胀等胆囊病变。
临床见左胁下痞块是肥气等脾脏病变。
临床见疟疾后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是疟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