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与尼克松的手终于握到了一起,世界为之震动,新时代的大幕就此开启,对于这两位大国领导人而言,他们等待这一刻的到来,已经太久了。就在尼克松完成就职典礼后一个星期,他就在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提及“想办法与中国建立联系”的打算,源于此,不少世人误以为他才是开启中美关系的主导者。其实,当时的中国已经在国际舞台通过自身奋斗成长为一支独立而强大的政治力量,相反,美国经由二战获得的世界霸主地位却开始日渐削弱,再加上愈演愈烈的美苏争霸、如火如荼的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中美关系复苏俨然成为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产物。相对于中国,美国对于中美建交的渴求才更高,而开启中美关系复苏之旅的主导者,正是毛主席。笔者如此说,并不是在强调当时的中国没有中美关系复苏的需求,只不过,在两国都展现出关系复苏意向之际,就更加需要一位智慧的主导者掌握节奏,如此重任非毛主席莫属。1967年10月,身为共和党议员的尼克松洞察到了改善中美关系的必要性,为此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言论。“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使10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中。”就是这篇文章让知微见著的毛主席预判,尼克松将会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正如开篇所言,一经走马上任,尼克松就将中美关系问题纳入工作重点。之所以尼克松会如此看重中美关系,毛主席有着很清楚的认识,除了美国在国际局势方面的考量,就他本人而言,这项政治壮举一方面能够让他名垂青史,一方面可以成为连任的筹码和资本。从1969年到1970年,美国透过“罗马尼亚渠道”、“巴基斯坦渠道”等等方式千方百计想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意愿,这让高度关注国际动态的毛主席意识到,改善中美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即便如此,毛主席对于中美关系复苏问题的态度还是极为温和的,既没有美国那般急不可待,也不曾视而不见,最重要的是,他要在这过程中展现出中国不卑不亢的外交态度。当年的毛主席极具艺术性地释放了两个信号,目的都是为了邀请尼克松访问中国,一个是邀请美国老友斯诺访华并传递信息,一个是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北京。“乒乓外交”的四两拨千斤自不必多说,而毛主席在见到斯诺后说的一番话才最发人深省。1970年8月14日,斯诺应邀再度来访中国,党中央为他精心安排访问行程,目的也是为了他能够全面而深刻了解新中国的发展与变化。12月18日,毛主席邀请斯诺来到中南海,两人整整面谈5个小时,主题正是最重要的中美关系,谈笑风生间,毛主席幽默地发出邀请。“我们很欢迎尼克松来,因为他是美国总统,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还是要跟他解决的嘛!如果尼克松愿意来,作为一位旅行者来也行,作为总统来也行,只要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了嘛!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相对于尼克松谋划中美关系问题的迫切,毛主席的一席话就显得滴水不漏且留有余地,至于中美都极为敏感的台湾问题,老人家的格局也极为令人叹服。“台湾关尼克松什么事?这个问题是杜鲁门和艾奇逊搞的嘛!”至于中美在历史上存在的其他瓜葛以及立场问题,毛主席的态度也极为明确,他愿意向尼克松伸出手却不代表自降身份、卑躬屈膝,这一点,老人家也很幽默地进行了表达。“我看我不会跟他吵架,批评是要批评的。我们也要作自我批评,就是讲我们的错误、缺点了,比如,我们的生产水平比美国低,别的我们不作自我批评!”对于毛主席的邀请意愿,斯诺心领神会,直到1971年4月31日,回国后便在《生活》周刊上发表了他访问中国的所见所闻,尤其着重透露了毛主席希望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消息。虽说此时距离两人会谈已经过去4个多月,美国舆论界依旧为之沸腾,政客们也都开始纷纷揣度毛主席发出如此邀请背后的深意。在外国媒体看来,这场谈话无异于毛主席面向世界扔出的重磅炸弹,影响将会是全世界范围的。事实上,国际层面会有如此反应,更多方面是因为新中国越发重要的国际地位,就在1971年初召开的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就在美国的反对下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只能说,毛主席不仅慧眼如炬且目光长远,虽说当时的美国依旧处于霸主地位,可新中国在走上坡路、美国在走下坡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能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艰难存活并得以发展,毛主席注定对新中国的日益强大充满信心,在他看来,邀请尼克松访华的确很有必要,可这更像是全世界对新中国发展的一种认可。1972年2月21日,北京迎来了尼克松,在世界的瞩目之下,毛主席与他的手终于握到了一起,虽说这一切的背后经历了无数不为人知的波折。如今回看,毛主席张弛有度地主导了中美关系破冰,扭转乾坤之际,苏联霸权主义的军事威胁也得以轻松打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的恢复问题也得以轻松实现。最重要的是,从此之后,新中国可以扬眉吐气地傲立于世界东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