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00:00
03:03
【原文】
14.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①,齐桓公正而不谲②。”
【今译】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不正派;齐桓公正派不诡诈。”
【题解】
本章是孔子站在尊王和维护周礼的立场上,对春秋时期两位著名的政治家分别作了评价。 齐桓公和晋文公同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两者在行事上有着区别。齐桓公打着天子的旗号会盟诸侯,讨伐楚国的不臣,师出有名,义正辞严,行为上是比较光明正大的。而晋文公遭家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多次施用诡道才得以复国称霸,因此孔子称他诡谲而不正派。
【张居正讲评】
原文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张居正讲评译释孔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相继做了诸侯的霸主。他们两个虽然都称霸了,但是晋文公比不上齐桓公呀。晋文公为人阴险奸诈,不正派,齐桓公则为人正派,不奸诈。就像讨伐楚国一事来说,晋文公想救被楚国保卫的宋国,就攻打曹国、卫国,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使楚国放弃宋国回救曹、卫,宋国的围困被解除了之后,晋文公又归还了曹、卫,和楚国重归于好,晋文公没有声明楚国的罪责,去讨伐楚国,只是用阴谋诡计取得了胜利罢了。齐桓公讨伐楚国的时候,是指责楚国没有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又退兵到召陵并且答应和楚国结盟,这种做法光明正大,名正言顺,所以齐桓公要强于晋文公呀。”这两个人其他方面的事,也都和这件事类似,他们谁优谁劣一下就看出来了。然而孔子也只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这两个人的是非得失,从他们二人的想法上来看,都是假借仁义来实施阴谋诡计,怎么能和真正的王者之道相提并论呢!
【注释】
①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正:正派。
②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