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也有“公摊面积”,而且“公摊”越来越大了。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购买零食的时候,看似三等份的饼干,打开盒子发现中间凹进去一块;一片分装海苔里垫有大包干燥剂;箱装牛奶仅有5小盒,剩余两倍空间用纸板填充。种种方式只为了让商品显得更“有料”,而这也被网友吐槽是零食“公摊面积”。
零食之所以在包装上搞起花样,无非是为了降成本、提高利润率。但靠增加“公摊面积”来降成本,却无异于饮鸩止渴。缺乏诚意的营销套路只会引起消费者反感。
从几家大型零食品牌的业绩来看,零食厂家确实也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财报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洽洽食品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9.28%,来伊份净利润同比下滑93.57%,良品铺子归母净利润则同比下降33.43%。为了降低成本,零食厂家在包装上增加“公摊面积”似乎成了一种惯常做法。
但关于食品包装并非没有标准。今年9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对限制食品和化妆品过度包装提出明确要求,对包装层数、空隙率和成本等也都做出了严格规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包装和消费者的预期相差过大,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但从网上曝光的一些案例来看,一些厂家似乎无视相关法律法规,食品过度包装现象屡禁不止。对此,有专家表示,“之前出台的规定大多数是原则性、鼓励性、导向性的,缺乏具体法律条文支撑,没有明确罚则,对商家限制力度还不够”。
可见,要想根治零食“公摊面积”过大的问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长出牙齿,对于违反规定的厂商做出具体且严格的处罚。只有让零食厂商明确知道自身行为所面临的代价,才能彻底打消其在包装上动手脚的念头。
此外,当前社会对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已经相当重视,反对过度、浮夸包装,已经是社会的主流认知。2022年,中消协等14家单位就曾联合倡议,经营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市场供给更高质量、更加绿色环保低碳的产品。零食厂商如果对此毫无感知,一再在包装问题上挑战消费者的忍耐底线,也是不明智的。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286亿元,2024年将达到10093亿元。可见,虽然当前一些厂商面临增收压力,但零食市场依然是巨大的。
而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厂商还是应当放弃那些围绕包装做文章的小心机,从提高产品的性价比着手,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味蕾,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