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的为人处世之道:《王阳明家训》的现代意义(下)

国学经典中的为人处世之道:《王阳明家训》的现代意义(下)

00:00
05:03

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阳明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这句话出自钱穆先生。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王阳明家训》。


第五 毋任情,毋斗气。


《增广贤文》有云:“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当我们感到不快乐,每一天都不过是虚度而已。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调整情绪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前提。


从本质上来讲,情绪是动机或欲望满足与否的表现,是帮助我们认识自我的最好方式。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B。也就是说,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起。埃利斯认为,正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引起情绪障碍。情绪ABC理论启发我们,比事物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往往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走向。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做自己生活的旁观者,能逃避生活的痛苦。痛苦本身无所谓痛苦,是你的纠缠加剧了痛苦。抽离,进而与痛苦和解,是每一个凡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第六 毋责人,但自治。


总是看不惯他人,无疑是因为自己修炼不够。当双方意见出现分歧时,只有不把事实与评判混为一谈,才能促进沟通。冷静观察事实,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到感受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要求。共情、接纳、宽容和感恩都能有效缓解矛盾。


“上帝,请赐予我宁静,让我接受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事。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那些我能去改变的事。还有,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清上述二者的区别。”


反求诸己,严于律己,修己安人,才能逃离所谓的人生苦海。以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的情况,而不是将特定标准强加在他人身上。比起放纵自己、苛求他人,自律更能使人获得自由。


第七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光复大业;韩信受胯下之辱,终遇明主。故此,王阳明认为:“只要立志真切,就能克治私欲”。能屈能伸,才能勇往直前。《逆商》的作者保罗·史托兹指出,人在社会生存会面对三重逆境,其中具有长期影响的是个人逆境,包括身体素质、家庭压力、自我能力、心理状态等内容。每个人都可以从掌控感、担当力、影响度和持续性四个维度对逆境进行剖析,利用LEAD工具提高逆商、走出逆境。面临逆境时,倾听逆境反应,克服心理障碍,真实评估逆境的影响力,探究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可以做出的改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都有暗地里独自落泪众人前强颜欢笑的无奈。我们叹息自己没有鞋,却发现原来更多人没有脚。短暂的人生不过是一场渺小个体的见证与体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第八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为代表,也有“性无善无不善也”、“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不同观点。“性善论”强调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性恶论”强调人性有恶,突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二者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性本无善恶,“向善”之心可以战胜自私与邪恶。


在孔子眼中,善良是“求仁而得仁”;在孟子眼中,善良是“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阳明眼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福祸无常,唯人自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常与人善,天必佑之。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愿这两期栏目能让你更加全面深刻地领会王阳明的精神,掌握为人处世之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S97

    前排围观中!听了上下两集 受益匪浅

    Ricky_木兰坠露 回复 @DS97: 对你有启发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