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月内办五项国际顶级冰雪赛事,离不开这些“冬奥人”

北京一月内办五项国际顶级冰雪赛事,离不开这些“冬奥人”

00:00
10:16

12月10日,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在首都体育馆落幕。至此,2023-2024赛季系列国际冰雪赛事全部结束。过去一个月,北京接连举办了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国际雪车联合会雪车和钢架雪车世界杯、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五项国际顶级冰雪赛事。

北京冬奥会后,北京市充分利用场馆、人才、文化等奥运遗产,积极引进国际顶级冰雪赛事。而国际赛事“扎堆”来京,也让北京冬奥会积攒的人才库优势尽显。这几站赛事中,北京冬奥会中方原班人马独立完成制冰、造雪等工作,得到国际体育组织和运动员们的肯定。一些服务过北京冬奥会的裁判、志愿者们也回来了,他们故地重游,再燃冰雪热情,全力保障这些赛事的顺利进行。

幕后

制冰、造雪工作,均由中方团队独立完成

在上个月进行的国际滑联速滑世界杯北京站中,“冰丝带”国家速滑馆的冰面再度得到国际滑联技术官员和运动员们的肯定。北京体育局副局长陈杰介绍,“冰丝带”的场地制冰工作由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原班团队负责,制冰标准与北京冬奥会相同,这也是“冰丝带”在北京冬奥会后首次重新制作赛道冰面。

昨天在首体结束的短道速滑世界杯中,制冰工作同样由中方团队自主完成。北京冬奥会时,首体承担了花滑和短道两个项目的比赛,制冰工作由外方和中方团队一起完成。“冬奥会期间,我们有一个中方的制冰师团队,配合外方制冰师团队工作,为首体的主竞赛场馆和两个训练馆进行制作和维护工作。”王赣生目前是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场馆运行办公室科长,北京冬奥会期间担任中方浇冰车司机主管,出色的表现也让他获得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王赣生介绍,本次短道速滑世界杯的制冰工作都是由冬奥会时的中方工作人员独立完成的,“今年3月,首体承办了全国短道冠军赛,也是由我们中方制冰团队独立完成的,大家反馈冰面质量很不错,这次世界杯也得到了国际滑联的认可。”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为国内积累了一大批制冰、浇冰方面的人才。无论是首体,还是五棵松、国家体育馆、国家速滑馆等,都有相当人数的制冰人才储备。“以前每次世界大赛,制冰工作都是由外籍工作人员完成,很少有中方人员。现在,我们慢慢掌握了这些技术,也了解了先进的制冰理念。”王赣生介绍,北京冬奥会的经历至今难忘,在与外方制冰师的接触中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我们之前制冰方式比较粗放式,精细化程度确实需要学习。”

此前结束的首钢大跳台世界杯赛,造雪工作也是由服务过北京冬奥会的中方人员完成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全球首个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大跳台比赛场地,能够满足压雪车在赛道施工的承重要求,也开创了压雪车铺设大跳台赛道的先河。

首钢大跳台造雪负责人刘爽介绍,由于今年赛事时间较往年提前,气温较高,采用了碎冰造雪的方式。通过碎冰机将冰块碎成雪末,再由推雪车将雪末推平压实,沿大跳台由下而上堆积,将雪道铺满。待赛道铺设完毕后,向雪面喷水撒盐,形成最终的“冰状雪”,确保每位运动员滑行时的雪况基本相同。

一流的场馆,出色的雪质,也得到了运动员们的首肯。继北京冬奥会后,奥地利名将安娜·加塞尔今年再次在大跳台夺冠,“我喜欢中国,每次来这里都有出色的表现。我也喜欢这个大跳台,这绝对是世界上最好的大跳台之一。”

台前

高水平赛事,促进国内裁判业务能力提高

花滑大奖赛总决赛期间,马巍有点儿忙,作为辅助裁判,他负责内场管理,还负责为运动员维修冰鞋、打磨冰刀。12月8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法国选手萧传文的教练正拿着冰鞋找马巍帮忙维修。

国际大赛的这些工作,马巍已经驾轻就熟。北京冬奥会期间,他在首都体育馆担任花滑比赛的辅助裁判,同样负责内场管理,“冬奥会管理特别严,开赛后是不允许随意走动的,音乐一响都得停下来。”花滑运动员比赛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场边不能有人随意走动,否则会影响运动员的发挥。

北京冬奥会前,马巍还曾参与过花滑中国杯、上海超级杯等赛事服务。他从外场开始干起,给各个部门送货,后来被调到内场服务比赛。作为曾经的专业花滑运动员,马巍很清楚运动员比赛时有什么需求,这会帮助他更好地开展工作。

除了花滑国家级技术专家身份,马巍还是一名资深花滑教练,目前是女单“希望之星”佟瑞宸、李若塘的教练。本赛季,佟瑞宸、李若塘都参加了花滑大奖赛青年组比赛,有着不俗的表现。

马巍特别珍惜能为冬奥会、花滑大奖赛总决赛这样的顶级赛事服务的机会,一有时间就在场边观摩运动员们的赛前训练,“来参加的都是世界顶尖选手,可以学习他们的优点,更好地教授自己的学生。”

本届大奖赛总决赛,像马巍一样来自中国的裁判、辅助裁判还有不少。其中,有两人担任裁判工作,另有40名国家级花滑裁判担任辅助裁判,服务区域包括外场组、内场组、音乐组、裁判服务组、冰童组、成绩公告组等。裁判长助理张伊伊介绍,辅助裁判的设置为国内裁判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国际高水平赛事执裁的机会,了解花滑赛事国际水准和发展趋势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国内花滑裁判的业务能力。

北京市滑冰协会常务副会长李京锐介绍,北京冬奥会是一个让本土裁判参与其中的好机会,“短道、花样和速滑这三个项目,我们推荐了170名裁判员。我跟这些项目的负责人说,让这些裁判进去,做什么都可以。”

如今,这些北京籍裁判通过冬奥会的历练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很多外地比赛都开始请北京裁判执法,“以前我们是没机会,现在他们都忙得不得了,全国各地都在请,视野也开阔了。”为了让本土教练得到更好的机会,北京市滑冰协会每年都会安排两次日常培训,两年做一次晋级培训。“冬奥会后,北京裁判都锻炼出来了,哪个岗位需要,他们都可以。”李京锐表示。

据悉,刚刚结束的2023-2024赛季系列国际冰雪赛事中,有12名北京籍裁判服务了速度滑冰世界杯比赛,花滑总决赛的两名裁判也都来自北京,40名辅助裁判中则有29人来自北京。昨天刚结束的短道速滑世界杯,也有12名北京裁判参与其中。

场内外

冬奥志愿者故地重游,从容应对各种场合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在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的看台上,总能看到身穿蓝色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其中,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曾是北京冬奥会志愿者。

北京冬奥会期间,王奥蕾以学生身份参与了冰球项目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国家体育馆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上周,国家体育馆承办了花滑大奖赛总决赛,王奥蕾又以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志愿者带队老师的身份故地重游。赛事期间,来自北京体育职业学院的15名师生分别在媒体宣传部、反兴奋剂中心等部门进行志愿服务工作。

总决赛期间共进行了12场发布会,王奥蕾的工作是负责引导运动员参加赛后发布会,“我的任务是要随时注意运动员的动向,从下冰到颁奖,再到发布会,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确保运动员准确出现在每一个节点。”王奥蕾说,北京冬奥会做志愿服务时,心里特别骄傲,这次花滑大奖赛总决赛又在家门口举行,很高兴能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在国家体育馆,还有64名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同学,他们在媒体服务、医疗保障等岗位进行翻译工作。“队伍中的很多同学都参与了冬奥服务,这次赛事让他们重燃冰雪热情。”带队老师刘嘉琪表示,很多同学通过冬奥会、花滑大奖赛总决赛这样的大型赛事志愿服务经历,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大家也都爱上了冰雪项目,经常约着一起“上冰”。

在首钢大跳台,同样有不少志愿者曾服务保障过北京冬奥会。北京冬奥会期间,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吴诗雨曾是首钢园区新冠防疫办公室的志愿者。看到首钢大跳台世界杯志愿者招募通知时,吴诗雨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这里是见证我成长的地方,一定要回来看一看。”

北京冬奥会那段经历,吴诗雨至今难忘,她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此次服务大跳台世界杯一点儿都不担心语言上有问题。“有了北京冬奥会的经历,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种场合。”吴诗雨说,做志愿服务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特长为这个世界做一点点贡献,“比如我是语言类志愿者,用语言把世界沟通在一起,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北京冬奥会真正让我看到了体育无国界,大家拥抱在一起真的很令人感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