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镶红铜龙纹方豆是春秋时期的文物,1978年在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墓陪葬坑出土,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整体由盖、盘、柄、底座四部分组成。豆盘作方斗形,下腹渐收成小平底。豆盘下有八棱形高柄柱形豆把,下接覆盆式圈足底座。方形豆盖与豆盘相似,可覆盖于盘上。豆盘和豆盖的两侧有焊接的对称环耳,盖顶四角也各有环纽一个。没有环纽的两边各有两个兽首边卡。豆盖倒置时,四环组成四支足。在豆盘、豆盖及圈足上,均装饰着红铜镶成的龙纹图案。两两相对的红龙,尾巴上翘,冠角卷起,作爬行状。或昂首扑伏,怒目对峙;或躬腰勾首,作回顾状,生动活泼,颇具情趣。其间用对顶三角形图案分界。尤其珍贵的是铜豆的盘底和盖里,均铸有“怡之食奇”四字铭文,为铜豆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豆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容器,器名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形似后世的高足盘,器腹如盘,圜底,腹下有长粗柄,柄下有圈足。分有盖、无盖之形,柄亦有实柄与镂空柄之分。铜豆源于同形的陶豆,陶豆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陶豆依然常见而流行。铜豆现最早见于殷商时期,通行于两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
铸镶红铜龙纹方豆的一个特点是,除了耳、纽为焊接外,整个青铜器都铸镶两两堆成、怒目对峙的红铜龙纹,形象非常生动。在与方豆一同出土的另一件铜器残片上,看到红铜花纹的背面和周边,特别是折角处有很多铸造痕迹,有的还有合范缝线,而没有嵌镶留下的锤打痕迹,由此可见,龙纹方豆的制作工艺是铸镶而不是嵌镶,事先把红铜花纹铸造好,最后再把方豆整体和花纹合铸为一体。现代铸造研究认为铸镶法可能源于铜芯撑技术。
铜芯撑技术是与青铜块范法配套的铸造技术,芯是在合范过程中用于形成空腔、透孔和空心结构等的工艺,使用块范组合铸型时,需要芯撑来支持,用于范与芯之间定位、保持壁厚。芯撑包括自带泥芯撑和金属芯撑两类,金属芯撑一般为铜质,又称“垫片”,在方形器物上,经常可见多芯撑的设置,既可以加强平面的支撑和定位,也可以调解大平面铸件的凝固速度,有利于补缩,可使平面光滑、花纹清晰。
竟然还有一张剖面图说明制造工艺必须给工匠老师投票!
京都工匠 回复 @逶迤六六: 这票我喜欢
工匠兄上午好。坐沙发上学青铜器知识,月票支持。
今天赶上新更新了。这就叫专业。
小圆环真的好精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