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黄帝内经下·太黄·未辛

18.8 黄帝内经下·太黄·未辛

00:00
07:38

未辛


黃帝教釋,歧之文伯對曰:「病之從來,則心其為戶,則誌其為牖,則識其為樞。識之妄,心動之,誌其隨。心動之,血自怒,氣自乂(yì 聚會也)。誌其隨,心氣自釋,宗自亂,營衛之精自縱。故外邪來,其神識不衛,客而感之也。九氣亂,六墟拒閉。六神乂,陰陽自剝,故乎病也」。

「夫識明,則神暗。神暗,則不加於勸。知明,則誌衰。誌衰,則不鴐於持。心其智,則黯其陽。誌其墯,則心氣於宗自潛。是以治,則無以功,鍼小而藥渺,㽷疢不減。故從來有巫覡,其以申引之,攝導以加,萃也」。

故攝飬,案蹻,導引,祝由,宗信,神氣之五治也;砭石,九鍼,湯醴,金石,毒藥,形骸之五治也。

脈有其不應,治有其不功。不應者,氣之乂(yì 聚會也)也。不功者,入之沉也。乂(yì 聚會也)則相爭,沉則失和,是以二氣相抗,薄者病進也。


經曰:四時有風焉,名曰八節八風。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存(風併內)五臟,加而為邪氣,邪氣內薄,是以發病。所謂四時,其以所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兮勝夏,夏兮勝秋,秋兮勝春耳。

東風生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夏,病在心俞,在胷脅。西風生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冬,在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宗(象形,中二八,脊也)。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長夏氣者,病在腰眇。故春善病鼽衂,仲夏善病淺(疒回朒),欬,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故冬不刺及案蹻,春不鼽衂。夏不砭導引,長夏不洞泄寒中。春不歛毒藥,夏不病胷脅。秋不益湯醴,冬不痺厥。長夏不嗜飲攝,秋不風瘧。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胷脇,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者,乃其五治攝其精,邪其發而從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溫病。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長夏濕燥,秋不脊宗(象形,中二八,脊也)。攝於氣者,冬不痺厥。飬於神者,夏不病胷脇。即此,亦平人之恒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鷄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鷄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存(風併內)人亦應之。


夫申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

申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申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小膓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故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

故重言之背為陽,陽中之至陽首也。背為陽,陽中之少陰心也。背為陽,陽中之太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少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厥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比為之,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上以應天,下以應地,交感相衡者陰陽也。


故五臟四時,各有收受。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在目,藏精在肝。其病發為驚駭,其味酸,其頪艸木,其畜兔與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其畏膻,是以知其過在血也。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在舌,藏精在心。其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頪火光,其畜馬雉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是以知病之在血也。其臭焦,其畏涎,是以知其過之在憂也。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在口,藏精在脾。其病發在舌本,其味甘,其頪土,其畜丫蹄屬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鎭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是以知病之在膜也。其臭香,其畏濕,是以知其過之在恖也。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在鼻,藏精在肺。其病發在肩背,其味辛,其頪金玉,其畜虎雞,其穀稻,其應四時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頪九,是以知病之在氣也。其臭腥,其畏淫,是以知其過之在郁也。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其病發在谿谷,其味鹹,其頪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是以知病之在水畜也。其臭腐,其畏寒,是以知其過之在四肢也。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際,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之,非其眞勿授之,是謂得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