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台媒,知名男星周渝民自爆患有人群恐惧症,防备心很重,会避免和人群接触。他表示,自己喜欢听人讲话,不喜欢变成话语主导者,而是作为聆听者去观察人的个性。内容还称,他从小学四年级始习惯全班第一到校,5点半醒来,6点出门,只因为没有办法接受路上有人跟他一起走路。问及周渝民现在是否克服,他回答:“把工作的我投入成另一个角色,做艺人的我很开心。”
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感同身受。
“非常理解仔仔,自卑的人很容易有社恐。我也是,以前读书到时候给人的印象就是不爱笑,很酷很冷,其实就是自卑,不愿意成为焦点,只想自己安静在角落呆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说能力的增加以及价值的体现会好很多。”
“我也有这毛病,感觉跟人同行很尴尬。”
“特别理解他,小的时候我也总是低着头贴着墙边走,怕别人看见我。”
“挺能理解的,工作是另一个状态,因为在扮演角色。其实我们日常也有类似,工作时不能完全随心,自己独处就会避免一些不舒服的体验。”
“现在的人是不是把不想跟人聊天就叫社恐,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就叫社恐,实际上和朋友吃饭聊天的时候侃侃而谈到不能再侃了。”
什么是人群恐惧症?网友的这些经历算是病吗?我们采访了浙大精中焦虑障碍科主任唐光政副主任医师。
症状、病程和社会功能
三方面诊断“社交恐惧症”
唐光政主任介绍,人群恐惧症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患者在社交场合不愿意讲话,一讲话就开始紧张,可表现为脸红心跳、手抖,同时又怕别人看到他的紧张焦虑,因而回避表达、回避接触,这种属于社交恐惧症的范畴。这类患者是害怕在社交场合中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或害怕被观察的心理障碍。
另一种是患者到人员密集的地方,担心自己会出现极度紧张和恐惧的症状,产生害怕当众出丑但又无法逃离那个场景的情绪,也称为场所恐惧症,有点类似幽闭恐惧症。这类患者不敢到人多拥挤的场所,比如剧院、公交车等相对密闭的场所,其害怕的核心点是无法逃离。
唐光政表示,这两种病症害怕的核心内容不同。从临床来说,人群恐惧症更多的是指场所恐惧症,根据周渝民的自述,他的人群恐惧症应该是社交恐惧。
对于网友的留言,唐光政表示,有些人在社交场合发言或者与陌生人交流时,出现一定的紧张情绪是正常的,而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以克服,其实大多数并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无需特别治疗。
“真正要诊断为病理性的,临床往往要从患者症状、病程和社会功能这三方面来诊断。如果症状超过半年,且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自己对此又非常痛苦,那就需要尽早到心理门诊进行评估。”唐光政说。
26岁姑娘多年“社恐”
和男朋友约会见到陌生人就往后退
唐光政说,每个月门诊都会接诊10-20例“社恐”患者。“社恐”患者年发病率为0.5-2%,女性多于男性。“社恐”患者的起病年龄比较早,青少年起病,部分持续到成年期,成年期后自然缓解比例比较低。
唐光政说起去年接诊的26岁女患者小李。
小李初到门诊时,表现得非常局促。她说,高中期间和同学相处就有不适感,被老师叫到名字时手心冒汗,很紧张,怕发言不好怕被同学笑话甚至讨厌她。工作后,她找到一份便利店的工作,因为害怕和别人交流,一说话她就心慌,便主动选择了客人不是特别多的夜间时段。另外,夜里灯光相对暗,对她来说反而有安全感。
直到今年年初,有个男生追求她,她对对方又蛮有好感。但是,白天一出去逛街,见到陌生人,小李浑身不自在,眼神飘忽,总是低着头,甚至往后退。
“不敢讲话,感觉周围的人都在看着我,只要我一说话,我就感觉自己讲得不好而被周围人笑话。我期待和男朋友见面,但是真的去约会,又觉得这件事对我来说很痛苦。”小李小声说着告诉唐光政,此时额头开始冒汗。
小李“社恐”明显影响到了男朋友,男朋友倒没有“嫌弃”,而是鼓励她看诊,她这才来到心理门诊。
经检查和评估,唐光政诊断小李属于中度的社交恐惧症。通过抗焦虑药物治疗和行为认知调整,一个月后,小李的情况已经开始好转,复诊时紧张度明显下降,能抬起头和唐光政交流了。
“小李治疗了大半年后基本和正常人一样了,她开始尝试上白班,已经能和客人正常交流。最近她还去见了男方家长,准备结婚事宜了。”唐光政也为小李感到高兴。
唐光政提醒,如果出现“社恐”症状,建议尽快到心理门诊评估,一旦确诊,尽早进行专业的治疗。“病理性的社交恐惧症很难自愈,往往越拖影响越大,同时出现其他焦虑、抑郁等症状。等到严重影响生活才想要治疗的话,疗程往往相对也长,治疗难度更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