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 杜甫 02 天下唯不言之教最不可及《又呈吴郎》

第二季 杜甫 02 天下唯不言之教最不可及《又呈吴郎》

00:00
13:01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希彦,欢迎大家来听唐诗。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大诗人,也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先祖杜预是北魏的大将军。他的伯父杜并是为父报仇而死的大名鼎鼎的孝子。他的母族亦是大族,亦多孝悌之士。这就是杜甫的出身,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其中对杜甫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的姑母。

      杜甫的母亲早逝,寄养在姑母家。这样的孩子按常理来讲,是得不到好的照顾的。可他的姑母不一样。有一年发瘟疫,杜甫和姑母的儿子双双染病。有村里的巫医说,病人必须睡在东南方才有活下去的希望,姑母把这个位置留给了杜甫,她自己的儿子却因为疏于照护去世了。这样一位姑母他给杜甫奠定的人格基础,应当大过那些伟大而虚幻的先祖,更大过那些教诗书礼仪的先生。公孙大娘影响了三位圣人,也未必与他们交过一言,由此可见,天下唯不言之教最不可及。所以我们现在总讲教育,其实教孩子最重要的,是你怎么做,你是什么样的人,这就叫不言之教。

      姑母给予杜甫是什么?是慈悲心,杜甫的诗歌里最为人景仰和称道的也是他的慈悲心,悲天悯人这四个字放在杜甫的身上是最恰当的。我们来读一首《又呈吴郞》: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是杜甫流落到四川的夔州的时候写的。此时刚刚经历安史之乱,整个国家满目疮痍,局部的战火还在持续,所以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杜甫把自己的草堂借给一个亲戚住,他怕亲戚为难自己的邻居,就特意以诗的形式写了一封信。

      是这样说的,“堂前扑枣任西邻”,如果隔壁的老妇人来打枣你就让他打,因为她很穷,没有饭吃,也没有儿女。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不是因为穷困她不会做这样的事。“只缘恐惧转须亲”,她是怕你的,所以你要对她好一点。“即防远客虽多事”,你看,她防着你,是她的不对,“便插疏篱却甚真”,但是你插了篱笆做了围墙,这也太认真了,其实没有这个必要。

      这是诗吗,虽然只是一封信,但是你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感觉想要流泪。这种感动不仅仅是因为那个穷苦的老妇人,更是因为杜甫的这个举动,他专门为这件事给亲戚写信不说,你看他语言里面的那种小心翼翼,生怕亲戚听了不高兴,又怕亲戚伤害了那个妇人,话是两头说,两头劝的,他太善良了,这是一种能为所有人着想的善良。

      你如果通读杜甫的诗,你就会发现这一点,他的慈悲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个体上的。这个很不容易,我们有没有发现,在生活中,做慈善容易,说为国为民的大话也容易,而去真正关爱一个具体的人,哪怕就是自己的亲人,却没那么容易。我们对于具体的人常常是冷漠的,却很容易爱上虚幻的人,对虚幻的人充满慈悲,这就是我们内心里面不易察觉的虚伪和自欺。

       杜甫不仅爱具体的人,也关爱比他弱小的人,而对于那些比他强的强者,他从来就是正义凛然,甚至仗义执言。你看下面这一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很显然,他将矛头指向了执政者,老百姓已经贫穷到只剩下一把骨头了,你们还在征兵收税,再想到战火还没有平息,我忍不住热泪盈巾。

      这首《不见》,由于是几句家常话,所以在杜甫的作品里面并不起眼,其实这首诗是很能代表杜甫的写作功力的,它的非同凡响之处还有它的格律。作为一首格律诗,中间两联是要对仗的,不仅字义要两两相对,连平仄都要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我们知道,限制一大,就容易写得刻意和造作,这也是律诗的通病。我们来看杜甫怎么写——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你看,这两句就是格律,它像说话一样自然,像流水一样顺畅,哪里有格律的痕迹,你再细看,“不为”对“只缘”,“即防”对“便插”,严丝合缝,可以这么说,他让僵硬的格律变得像风中的柳絮一样自由,这是杜甫的绝技,后人再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我们说过,杜甫的戏路是很宽的,所以读他的诗要对照着来读,读了写生活小事的诗,再来看他如何写大时代。我们来看一首《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这是第一段,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是回忆开元盛世,你看寥寥几笔,就写尽了一个盛唐。我们来看具体的内容,他写的什么,“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是人口,人口多;“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经济,仓库里面储备多;“远行不劳吉日出”,这是治安,“九州道路无豺虎”,治安很好;“男耕女桑不相失”,这是就业率;再看,“宫中圣人奏云门”,这是意识形态,云门是周代祭祀天神的乐舞,相传为黄帝所作;最后说,“天下朋友皆胶漆”,这是天下大同的意思。

      这样的内容像不像一个政府工作报告,所以这样的诗是最难写的。但是杜甫写来,却有黄钟大吕一般的庄重和古雅。再往下读: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这里写的是安史之乱。你看寥寥几句话,又写尽了一个乱世。

      百馀年间未灾变,“百余年”三个字一把收尽了昔日的繁华,如何能转到“灾变”去呢,中间只隔了一个“未”字。这个字看似平常,但是内藏千斤的笔力,这一个字便承接了两个时代。

      论笔力重而又运腕轻这样实打实的文字功夫,老杜是完胜太白的。

      灾变如何写?从一匹绢帛写起。“岂闻一绢直万钱”,什么时候听说过一匹绢帛要卖一万钱。从极小处入手,这叫什么,这叫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从一个小处便折射出了整个时代。

       “岂闻”二字也是平中见奇,有此一笔,百年的烟云一把扫去,回到眼前:宫殿的大门缓缓推开,一眼望去,田原流血,城池烧焚尽,生灵涂炭。这就是乱世,再往下看——

       一句“宗庙新除狐兔穴”,笔锋一转,又结束了乱世,怎么说,皇家宗庙里,狐狸和兔子的巢穴刚刚清除干净,国家又慢慢的开始恢复秩序。你看,仅仅一百多个字,就写尽了两个时代,写出了整个唐代由盛转衰,又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

       写完历史,再写到内心,伤心不忍问耆旧,就算伤心,我也不敢去和昔日的老人说话,怕他们又絮絮叨叨的从头说起乱世的景况。你看这种情感,这种隐忍。可以这么说,这样的诗,既是社会史,也是内心史,它的深度和广度是无限的。所以杜甫被后人称之为“诗史”。用诗歌记录历史的人。

      关于杜甫诗歌的特色,我们下期接着讲,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猪小猪呼呼呼

    杜甫忧国忧民,三吏三别,千古名篇。

  • 芭蕉之北

    被“堂前扑枣任西邻”感动泪目

  • 高山无言

    精彩,对诗,对诗人,对哲理都太明了了。

    大家讲坛 回复 @高山无言: 感谢收听

  • 树木和星星

    老师讲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