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 王维 02 诗也有无我的境界《欹湖》

第三季 王维 02 诗也有无我的境界《欹湖》

00:00
09:34

      王维在绘画史上是什么地位?明代的董其昌是这样说的,“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中国画公认的最高成就是文化画,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文人画是从他开始的,可见他在画史上地位之高。像这样的一位大画家,他的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我们来读一首《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我们可以试着从绘画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这首诗运用了两种绘画手段。一种是地图,“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楚塞”和“荆门”讲的是河流和地名,哪几条河流,流经哪几座山哪几座城,非常直接简洁,像不像地图。虽然只有地名,为什么王维一写,非常有诗意?因为他把动词后置了,“荆门九派通”,“通”字后置,他如果说的是“楚塞接三湘,荆门通九派”,便诗意大失。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王勃的名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如果反过来,把动词“辅”和“望”后置,“城阙三秦辅,风烟五津望”,你看,这个气象就差多了。诗歌之妙确实如同绘画,在哪里呢?全在文字位置的摆放,哪怕是最平常的字眼,如果放对了位置便是妙绝。放不对呢,就不是一首好诗,就变得很平常了。其中没有规律可循,全靠诗人的手眼。

      我们再来读王维这首诗,他的颔联和颈联则是另外一种绘画形式,写意山水画的形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水如何流到天地之外去呢?“山色有无中”,因为有远山的映衬,远山已经是似有若无,仿佛在天地的尽头了,那么江水流过了远山,就有了向天地之外流去的印象。

       接下来看,“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眼前的城市仿佛浮在江浦之上,这里是说波澜之壮阔,波澜好像能撼动了远处的天空。这两联都是打破了事物表面的逻辑,用一种不合理的方式来描绘,但是反而得到了象外之意。这可以说他是写意,也可以说他是抽象。此二联正是因为放弃了写实,所以才有如此雄阔而又飘渺的意境。

       再看尾联,尾联说的是诗的主题,”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里的山翁指的是山简。西晋时期天下大乱,分崩离析,山简出任征南大将军,但是他和别的统率不同,他的生活非常舒适,每日只在襄阳优游饮酒。这听起来是不是有名士之风。山简的父亲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名士之风是他的家传。据说山简这个人,性格温雅而又仁慈,他不轻易的攻打自己的朋友,而且善待那些在战争中无家可归的人。所以王维写诗称赞他,这也是以山简自况的意思。

       后人非常推崇这首诗,清代的黄培芳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一句诗是“气格雄浑,盛唐本色。”什么叫盛唐本色?盛唐诗歌里,类似的诗句还有这么几句,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你看,都是五言诗,也都是类似的笔法和意境,这三句诗可谓旗鼓相当,不分上下。

我们再来读两首诗,看看王维这种诗中有画的意境,读一首《欹(期)湖》: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箫声越过湖面,越过遥远的水滨,在黄昏的时候,送别我的朋友。在湖上回首望去,已经看不到朋友的身影,只看到青山卷着白云。你看首诗,若说是画,是幅极美的画;若说是诗,也是最有画面感的诗,还配有背景音乐,水面上的箫声。难怪苏轼这样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我们再来读一首《临高台送黎拾遗》,也是一首送别诗。

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同样是送行,一个是在“极浦”,一个是在“高台”,登高远望,河流和荒原都杳渺无尽,这里面的况味简直属于整个世界,岂止是一个离愁。日暮时分,飞鸟飞回来了,而行人呢,一去不返,这里面有极浓郁的情感,但是又看不见诗人在哪里。他写的这个画面好像只是天地真实的呈现而已,就像是天地在作诗,王维只是将天地之诗转换成了人类的语言,此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和上一首诗相比,上一首诗,我们吹毛求疵地说,“人”太多了,全是人,吹箫是人,送行也是人,回首的还是人,甚至连白云和青山都过于人格化。所谓景语即情语,本质上面来讲,写诗都是写人,诗里怎么能没有人,没有人哪来的诗?可是人却有“有我”和“无我”的区别。后面两句,“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这样的诗,它是无我的,相比前一首。高妙的诗如同高人,皆在无我的境界上。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期接着讲王维。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