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渔具”、气候变暖,如何拯救正在消失的海洋生物?

“幽灵渔具”、气候变暖,如何拯救正在消失的海洋生物?

00:00
11:24

如今,南极、北极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塑料垃圾;在西太平洋,棱皮龟会把塑料袋当成水母,因误食死去;在我国海南岛,海龟也已经40年没有上岸产卵……

在11月17日举办的首届亚洲公益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在了海洋生态保护上。一场主题论坛交流下来,他们表达了同样的焦虑: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后,那些难以“自救”的海洋生物境况堪忧。

为此,各方正在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到2030年,将地球上30%的陆地和海洋指定为保护区。公益人士则开发出小程序,让公众参与到中华白海豚保护中,以此解决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种群数量歧视问题。

“幽灵渔具”吞噬海洋

在渔业捕捞中,使用的各种渔网渔具绝大部分由塑料制成。塑料降解慢,可数十年留在海面或海底。这些遗失或被丢弃在海洋里的搁置捕鱼用具和设备被喻为“幽灵渔具”。

没被吞进腹中的渔网渔具,有时会像“幽灵”般,缠在它们身上。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告诉记者,每年有超过64万吨“幽灵渔具”被丢弃在海洋里,会造成13.6万只海豹、海狮、鲸类等海洋生物死亡。

2015年,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曾邀请3000名志愿者在一处海域开展为期两天的垃圾清除工作。他们清理了123个海滩,最后整理出总长度150千米的“幽灵渔具”。一名英国艺术家把此次收集起来的部分渔具制作了塑料棱皮龟Fiona。带着“推动终止渔具被遗弃”使命,Fiona开始了自己的全球之旅,在各地展出。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算,全球已经有超过70万只海鸟因海洋垃圾缠绕或摄食海洋垃圾而丧生。孙全辉介绍,“幽灵渔具”是海洋塑料问题的罪魁祸首,超过70%的海洋塑料微粒都与其有关。

这一问题的解决已被提上议程。2015年9月,关于“幽灵渔具”的首个全球倡议出炉。不仅是非政府组织和学术界,一些政府组织和企业也加入进来。他们考虑采取新的策略防止渔具丢弃,并推广清除幽灵渔具的最佳实践,从而保护海洋生物、保障人类健康和生计。

有专家建议,可以将所有的商用渔网进行标记,从而追溯商用渔具源头,帮助渔船减少渔具遗失,并追回已丢失的渔具。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因“幽灵渔具”死亡的海洋生物数量,执法机构也将有机会通过ID标记,追踪持续对海洋生态造成伤害的人。

“一般来说,有物理标记、化学标识、彩色编码、无线电信标以及卫星浮标等方式,每种标记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各有优劣势。”孙全辉说,随着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成本效益越来越高,未来先进的渔具标记技术将成为渔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渔具设计被看成是应对“幽灵渔具”的关键。2020年,《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发布了一份有关渔具设计和回收的报告。报告提出,针对减少作为海洋垃圾而进行渔具设计的三个方向,分别是直接降低环境影响的设计、促进更有效回收的设计以及进行更好追溯管理的设计。

保护意识融入了一些企业的产品制造理念。在国外,一些公司将回收后的“幽灵渔具”进行二次利用,“幽灵渔具”被制成塑料颗粒,再次加工利用后,渔网渔具成了皮划艇。但对于全球来讲,各地对回收废弃渔具这一认知仍存在很大差距。

今年4月,一场关于“渔网无弃”的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正在修订渔业法,计划通过建立准用渔具制度进一步强化渔具管理。通过不断完善准用渔具目录,科学确定渔具网目尺寸,研究制定渔具捕捞强度标准。

此外,负责人还强调,要与国内环保公益组织合作,开展渔民环保意识宣传和渔业社区废弃渔具回收利用试点;支持渔具行业协会与地方渔业主管部门合作,对清理整治收缴的废弃网具开展回收利用;积极为废弃渔具回收企业在产业定位、税费减免等方面争取政策空间。

气候变暖后,海龟性别比例失调

目前全世界共有7种海龟,分布在我国的有绿海龟、玳瑁、蠵龟、太平洋丽龟和棱皮龟5种。2021年,这5种海龟均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提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气候变暖、海洋污染、非法贸易等因素给海龟造成生存危机。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汪继超介绍,海南岛已经40年没有海龟上岸产卵了。在大多数专家和学者的眼里,南海是我国海龟保护的最后一块圣地。

海龟的寿命可达150岁以上,其繁殖能力强,一次能产近100枚卵。上世纪中期,海龟产卵场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香港、广西、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不过,生存危机加剧后,繁殖产卵场急剧收缩,目前能记录到的海龟上岸产卵,只发生在我国西沙的部分岛屿上。

同样,海龟也难以避开海洋塑料垃圾的困扰。“在三亚,救助人员曾发现一只死去的绿海龟。解剖后发现,海龟的体内有几公斤无法消解的海洋塑料垃圾。”汪继超说。

西沙群岛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西沙群岛的绿海龟有着独特的基因型组成,是一个新的地理种群,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但有研究指出,西沙群岛的绿海龟繁殖种群面临着遗传多样性水平进一步下降的风险。

类似风险的成因与全球气候变暖不无关系——温度决定了海龟的性别。

汪继超告诉记者,环境温度升高会导致海岸产卵地地表沙子温度升高,这会让孵化出壳的海龟雌雄比例失调。绿海龟的孵化温度在29.5℃,当高于临界温度时,孵化的后代以雌性为主。

有学者对海南北岛海龟的孵化温度进行了监测,分析表明,2018年至2021年,当地区域的海龟巢穴温度普遍高于29.5℃,且逐年升高,2022年测得最高温度达到36.2℃。有学者还采用内窥镜技术研究海龟的性别比例,最后发现,南海地区的绿海龟种群雌雄比例为3.8:1。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海岸带沙子的粗细程度,以及巢穴与植被线的距离都会影响海龟孵化。

近年来,珊瑚砂陆续冲向海岸带,这种较粗的珊瑚砂大大降低了海龟产卵的成功率。而受台风影响,海岸带沙滩的宽度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导致巢穴与植被线距离逐渐减小。植物根系密集,阻碍海龟挖巢,海龟弃巢率也大大增加。

另外,一些由海龟制作而成的工艺品仍在市场上畅销。人们能轻松追溯到渔船、渔具,并判断出海交易的位置,却很难搞清楚这些海龟到底来自哪里。

“我们做了一个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建立了一套海龟亲子鉴定体系。研究人员根据工艺制品上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可以快速知道这是哪里来的海龟。“汪继超说,依靠这种技术支撑,可以帮助执法部门有效打击非法贸易。

拯救海洋生物的新尝试

去年12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正式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框架”包含23个2030年目标,其中包括“30×30目标”,要求到2030年,将地球上30%的陆地和海洋指定为保护区。

在加强海洋保护实践方面,划定保护区这一命题被多次提及。一些专家曾表示,空间区域的选择,前提是要做好物种和生态学的基础性研究。同时,配套的法律条文必不可少,民众保护意识的提高也极为重要。

对于实现“在2030年之前保护全球30%的海洋”这一目标,中国会面临哪些困难?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首席代表王爱民认为,中国宝贵的海岸线为沿海地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如何寻找发展和保护的制衡点和动态制衡机制尤为重要。

在他看来,如果30%仅仅停留在保护空间上,而未从区域、流域的角度统筹考虑,实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

不过,就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而言,一些新的模式也不断衍生出来。在首届亚洲公益论坛上,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郑锐强提到了“众包保护”。

“目前保护措施的缺乏、保护行动的不连续等都与数据缺乏连续性、透明度有必然联系。相关的数据壁垒制约着科学研究、公共参与以及保育决策制定。”郑锐强说。

他介绍,众包保护是以科学数据和保护证据为基础,以公益理念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公益治理,实现精准、透明、可持续的众包保护实践案例和社会解决方案。

这种方式取得了成效。郑锐强长期从事中华白海豚的相关研究,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是我国濒危物种,目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东南沿海近岸海域。近些年,郑锐强通过收集中华白海豚个体照片进行小种群保育研究。

一般来说,物种的种群数量越少,对应的保护投入也会越少。而随着人们研究兴趣的变淡,对应的保护措施就会缺乏。如此循环,进一步加剧了种群数减少的风险。

郑锐强认为,针对种群数量少及社会关注度低的问题,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开发数字应用,从而提高不同的人群对这些本土物种及其背后数量的意识,以及应对灭绝风险的问题。

“我们搭建了一个向公众开发的小程序,看到中华白海豚的游客可以通过小程序上传相片。游客能看到这类海豚的详细介绍,同时,他们帮助记录海豚的出现位置、行为数据,也有助于保护人员完成中华白海豚轨迹追踪,共同参与了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郑锐强表示,“众包保护”结合公益理念与科学精神,以解决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种群数量歧视和数据壁垒问题。这一小程序也成功入选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在海洋生态保护这条路上,或许还需要走很久。但新的尝试和探索,让难以“自救”的海洋生物有了希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