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至7月,自然资源部共启动海洋灾害应急响应12次,发布海洋灾害警报106期,成功预测15次海洋灾害过程。
海洋灾害重在防范,预报预警显得至关重要。怎样提高风暴潮预报准确率?目前我国海洋观测能力如何?气候变暖给预报预警带来了什么影响?8月6日,记者探访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数值预报技术提高了风暴潮预报准确率
记者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获悉,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台风风暴潮灾害次数略偏少,预计8月至9月将有2-3次灾害性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东南沿海,这期间东南沿海天文潮较高。
风暴潮是指由强风、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风暴潮叠加在正常潮位上,同时叠加风浪、涌浪,三者共同作用所引起的沿岸海水暴涨常常酿成巨大灾害,称为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灾害是影响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1989年,我国开始发布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统计表明,风暴潮灾害损失占全部海洋损失的90%以上。
当风暴潮来临时,风裹挟着海水涌向岸边袭击沿海地区,海水是否会造成淹没,以及淹没区域、淹没深度等是地方防灾减灾的关注重点。
风暴潮预报是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风暴潮预报而言,数值预报技术尤为重要,行业专家把它誉为预报的“芯片”。数值模式的发展,让风暴潮预报准确率得到提高,同时还丰富了预报产品,例如风暴潮漫滩预报和风暴潮集合预报。
当前,对于风暴潮漫滩预报的需求非常迫切。据介绍,漫滩模式对分辨率要求很高,因此计算量非常大,计算时间也长。分辨率提高一倍,计算量增加约10倍。因此限制了模式的业务化应用。
去年,自然资源部在漫滩模式中引入了GPU并行计算技术,其计算效率提高了300倍,预报时间控制在分钟级。“现在一个街道或一个小建筑都能分辨出来。以前限于算力,有些地方的预报出得慢,现在依靠这种并行技术,大概在5分钟内就能计算完成。”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业务科技处处长张志华说。
此外,还有基于GPU并行计算的集合预报模式。这些技术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进行了推广应用,还包括澳门和香港地区,在当地的风暴潮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基本海洋观测站点达693个
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以及海洋灾害防御的现实需求,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国家、海区、省、市四级海洋预报减灾业务架构。
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海洋预报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如今我国海洋观测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以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网为主干、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网和专业海洋观测网为补充,布局合理、体系完整的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基本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以及重点关注海域的长期业务化观测。
今年以来,我国新增9个岸基观测站点,布放2个10米浮标、1个海啸浮标;破冰调查船正式入列交付使用,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南海局、东海局综合保障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2月和5月共计11条标准海洋断面调查。
数据显示,当前已形成集海洋站网、雷达网、浮标网、海底观测网、志愿船、断面调查、卫星遥感等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系统,基本海洋观测站点数量已达693个,沿海岸线平均分布间隔小于100千米,重点区域岸线间隔大约30千米。海洋数据传输网实现全国沿海地市全覆盖。
在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方面,上半年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海洋站实时观测数据传输到报率达99.7%,数据有效率99.8%。业务化运行海洋船舶实时监控平台,实现对自然资源部现有船舶监控全覆盖。
上述负责同志说,2020年至2023年,我国组织完成第一次全国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基本摸清全国海洋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成国家海洋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并持续推动普查成果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海洋灾害防御、承灾体风险预警中的应用,加强海洋灾害风险隐患源头管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对外发布《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和全国首个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持续为政府部门、国内科研单位、社会公众以及国际组织提供海洋观测资料共享服务。
气候变暖对海浪预警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是全球台风最为活跃的海域。受其影响,我国近海是海浪灾害的高发区,随着气候变暖,我国近海海浪灾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尤其是东海和南海海浪强度年际增强趋势更加显著。
有专家表示,我国近10年重现期波高和过去30年相比呈现增大趋势,有效波高年极值呈明显增大趋势,平均每年增加3.0厘米左右。实况达橙色以上海浪预警天数呈现增多趋势。预估显示,未来仍有继续增加的可能。
这就意味着,极端天气下高级别的海浪预警次数增加,涉海工程的海浪灾害风险加剧。气候变暖对海浪预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家表示,在短期预报方面,及时准确的海浪预警尤为重要。首先是提前关注、及时研判和预警。在台风扰动生成初期就开始关注,提前3天发布海浪消息和海浪警报;其次是延长预警时效,由过去的24小时预警延长至72小时,为海浪防灾部署提供充裕的时间;最后是利用新技术、多源观测数据持续提高海浪预警报精度和效率。
在中长期预报方面,要加强年际、年代际尺度的极端海浪预估研究,为海上重大工程建设、海洋功能长期规划提供支撑。此外,对公众和涉海企业来说,要做好气候变化下涉海工程的风险评估和排查,及时关注海浪灾害预警信息,根据海浪预警的严重程度做好相应的灾害防御。
■多知道一点
海浪预警和风暴潮预警如何分级?
据介绍,根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规定,按照海洋灾害影响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共分为四级,即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四个级别,分别对应最高至最低响应级别。海洋灾害警报分为红、橙、黄、蓝四色,分别对应最高至最低预警级别。海洋灾害以海浪、风暴潮等灾害为主。
●海浪
海浪根据受影响近海或者近岸海域的有效波高大小,将预警等级分为4级。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警报,影响程度或者说危害程度也是逐级递增的。
当近岸海域有效波高大于等于2.5米小于3.5米时,将发布海浪蓝色预警;当近岸海域有效波高大于等于3.5米小于4.5米、近海海域有效波高大于等于6米小于9米时,为海浪黄色预警;当近岸海域有效波高大于等于4.5米小于6米、近海海域有效波高大于等于9米小于14米时,就达到海浪橙色预警级别;当近岸海域有效波高大于等于6米,近海海域有效波高大于等于14米时,为最高级别海浪红色预警。
●风暴潮
风暴潮预警级别主要和三个因素有关,首先是天文潮,天文潮的高低,对风暴潮预警等级影响非常大。其次是风暴增水,即台风或温带天气系统引起风暴潮的强度。
最后是警戒潮位,这和当地堤防设施以及承灾体相关。警戒潮位分为四个等级,红、橙、黄、蓝,对应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以一级最为严重,也就是红色最为严重。当天文潮和风暴潮叠加,达到哪个警戒潮位值,即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