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造法式》中的技术经验为什么大多来自于江南?
江南的地理概念:中国古代江南概念形成于唐代,全国分为十道,其中有一道叫做江南道。江南道的范围从现在的眼光看,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江南概念,它可以指的是整个长江以南。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比如乾元年间,对于国家行政区域划分进行了重新界定,这个时候把江南地区划分成了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两个部分,其中的江南东道就更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能够熟悉和理解的江南概念。江南的核心区域一直比较稳定,按照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它大约涵盖了浙江、江苏、安徽以及江西这四个省份的区域面积。这个区域是中国古代唐宋以来经济发展最为靠前的地区,也正是因为江南的钱粮富足,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趋势,我们把这个趋势叫做地运南趋。
【名词释义】
地运南趋:北方地区因为大规模战乱,导致人口向南迁徙,包括政治与经济中心开始从西北地区逐渐向东和向南迁徙。自安史之乱,北方地区军阀割据相互争夺,到了五代变成乱世,在这个局面下,北方地区的大氏族遭到了比较沉重的打击,而北方地区的人口不断向南方进行迁徙。
江南地区经济政治优越性:南地区,一方面地理条件非常优越,足够数量的大米粮食可以满足更多人口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南方地区政治相对稳定,可以接纳从北方迁来的人口,使南方地区户数激增,生产力暴涨,更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变成可能,经济开始崛起,到了宋代的时候,江南地区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全国的经济支柱。
江南手工业和建筑技术发展快速:江南地区不只是粮食生产和经济有所腾飞,它的手工业也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同样的发展也发生在建筑行业。比如宋代苏轼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做《灵壁张氏园亭记》,文中就有一句,“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的描述,意思是说当时吴地工匠与四川、蜀地的工匠,他们所修造的房屋已经可以得到一个“巧”的美誉,从这个五代开始,江南的建筑技术开始发展。
二、国朝木工第一人——喻皓
喻皓:五代末、北宋初,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建筑工匠,长期从事建筑实践,早年的时候服役于吴越国钱镠时期皇家内廷,后宋代开始为宋代宫廷服役,成为皇家工匠。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小故事】「梵天寺木塔」——出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工匠师傅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她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
【小故事】「开宝寺木塔」——出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开宝寺木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能工巧匠,喻皓则受命主持这项工程。历经数年,开宝寺木塔建成了,这是当时最精巧的一座建筑物。可是人们却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喻皓向大家解释道:“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可见喻皓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够设计得如此细致周密,是很了不起的。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木塔烧毁,五年后皇帝下诏重修,但新修的开宝寺塔不再采用木结构而改为砖砌琉璃塔——也就是留存至今的“开封铁塔”。
《木经》的撰写:喻皓晚年写成《木经》三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手册,可惜后来失传。喻皓的建筑设计实际上不完全遵守一些刻板的制度,而更多从他个人的观察理解出发,也正是因为他个人的才能,使他成为当时建筑技术首领式的人物。
【小故事】「台基如何设计」——出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喻皓将建筑分为三份:“上分”是梁以上的屋架层;“中分”指建筑自地面至屋架之间的部分,包括柱子和斗栱等;“下分”为建筑的台基。台基如何设计?建筑的台基包括它的走道,台阶分陡坡、中坡和缓坡三等,皇官中台阶的坡度以御辇抬法的不同作为区分的标准,抬辇从下面上台阶,前竿的人双臂伸直下垂,后竿的人双臂向上举直,这样的坡度为峻道。抬前竿的人平肘抬,抬后竿的人平肩抬,这是慢道;抬前竿的人垂着手抬,抬后竿的人平肩抬,这是平道。
喻浩和《木经》
三、建筑师的南匠北调,《营造法式》南方占 7 分,北方占 3 分
南方建筑技术倒灌北方,正是因为江南出了像喻皓这样重要的木工,或者我们把他叫做「哲匠」,所以才造成了整个江南地区千千万万个喻皓,使江南地区建筑技术水平在五代到宋初这段时间,明显地超过了北方。而且对全国范围而言,实际上产生了技术倒灌的趋势。
北宋初年,有一大批南方工匠奉调进京,成为北宋宫廷服役的匠师,他们所带来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就是北宋时期官方建筑技术的底本。李诫在《营造法式》编修的时候,所谓的「稽参众智」的方法,就是把工匠招来,让他们逐一说讲技术,然后对他们的这些经验进行总结。而这些人本身出身于南方,所以他们所提供的经验显然都带有显著的南方色彩。
《营造法式》在内容编排上,有一个明显的取舍现象,如果我们把现实的案例和《营造法式》当中提到的做法去进行比对的话,会发现它大概有「南方占 7 分,北方占 3 分」的比例关系。可以说就是在当时,南方的技术实际上对于全国范围是有优势的,不只是对于北宋而言,实际上江南地区在整个12-14世纪的东亚文化圈都可以说是处在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并不断向外辐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