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犼”的原型是狮子
查一下《大藏经》,就发现观音不但不骑犼。全部《大藏经》里,就没有“犼”这个字。文殊、普贤、观音三位,免不了经常在一起出现,就像三位平级的领导一起开会,各自需要坐骑。
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唯独观音找不到合适的坐骑,于是民间就发现了“狮子吼观音”。
狮子吼观音,也是三十三观音之一:
· 骑一头白狮子,面向左方,头上载宝冠,以白莲花妆饰,前二手执持凤头之箜篌,另左上之手掌托摩竭鱼,右上之手持白色吉祥鸟,左足弯屈于狮子之顶上,右足垂下,通身发光焰,面貌慈祥。(《阿摩提观音仪轨》)
要点二:从狮子变成犼
但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观音菩萨单独出现,骑狮子没事。但民间信仰里,文殊、普贤、观音地位是同等的。三个菩萨一起出来的时候,两头狮子,一头大象。这又不均衡了。
于是,人们就从“吼”字上做文章,把这个字改成一个动物名字就可以了。最方便的就是换偏旁,表示兽类的犬字旁,把“吼”变成“犼”。本来是一个吼叫的吼,说的是一个动作,结果变成了一种动物的名字。
这种把表示动作的字,换一个偏旁,改成一个名词,汉字里有很多。例如硫黄,原本写作“流黄”,"皆浸溢于涯岸之间”,所以叫流黄。但“流黄”,不像矿物的名字。改个石字旁,叫硫黄,就像了。流黄这个名词,其实重点在“黄”,而不是“流”。结果后来人们不知道“硫黄”的“硫”是从“流”来的,反倒省去了“黄”字,简称“硫”。流动的动作,反倒成了这种矿物的名字了。
恰巧,古书上有“犼”这个字,《类篇》:“犼,北方之兽,似犬,食人。”那借用起来就更理直气壮了。不过,说这种犼长得像狗。只能说观音的“犼”,主要是借用了这个字的字形,并不能把这个“犼”的意义和观音菩萨的犼划等号。因为明清人画的骑犼观音像,那个“犼”,无一例外是比着狮子画的,而不是比着狗画的!86版《西游记》赛太岁变成原形的“犼”,这明明就是一头耍的狮子。
86版西游记的犼
下图的几尊明代骑犼观音像,左上角的犼,有点像龙头。左下角的,有点像狗嘴。右边这两个,头和颐和园门口的铜狮子有啥区别?只是尾巴变成了薄片状了。尤其是右下角这个,和上面那张狮子吼观音的狮子,就没有任何区别。
要点三:赛太岁的先锋是谁
朱紫国故事中,又有一个人物很有趣。这就是赛太岁的先锋官。这个人物和观音还有点关系。
这个先锋官,86版电视剧没有出现,在原著里,朱紫国王被治好后,设宴款待唐僧师徒。这时先锋官出现了,他是来要宫女的。书中写道:
· 九尺长身多恶狞,一双环眼闪金灯。两轮查耳如撑扇,四个钢牙似插钉。鬓绕红毛眉竖焰,鼻垂糟准孔开明。髭髯几缕朱砂线,颧骨崚嶒满面青。两臂红筋蓝靛手,十条尖爪把枪擎。豹皮裙子腰间系,赤脚蓬头若鬼形。
· 行者见了道:“沙僧,你可认得他?”沙僧道:“我又不曾与他相识,那里认得!”又问:“八戒,你可认得他?”八戒道:“我又不曾与他会茶会酒,又不是宾朋邻里,我怎么认得他!”行者道:“他却像东岳天齐手下把门的那个醮面金睛鬼。”
然后,他被孙悟空打跑了,而且,他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个“醮面金睛鬼”恐怕也是和犼一样,是被换过偏旁的!它应该就是“焦面金睛鬼”,又称焦面鬼、焦面大士、面燃大士。写作“醮”,是受了道教的影响。
蒲州东岳庙的面燃大士,看看和韵文是不是相似
佛教认为,焦面大士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教化饿鬼道(六道之一),化为面部燃烧着烈火的鬼形(道教认为是太乙救苦天尊)。这尊像在佛道二教都有供奉。今天的山西蒲县东岳庙地狱门前,还有明代彩塑焦面大士。环眼金睛,獠牙大耳,鬓绕红须,皮肤青蓝,与这首韵文描述的形象正好相似,而且它因为要教化饿鬼,所以在东岳庙地狱门前,为诸鬼首领,正与“东岳天齐手下把门的”相合。
今人绘面燃大士,注意头顶的菩萨
吉林农安金刚寺大雄宝殿前的面燃大士,就在殿门口左侧,也是“把门的”位置的。
吉林农安金刚寺面燃大士
金毛犼不是一种僵尸么?
坐个大蛤蜊多好啊,遮风挡雨
文殊菩萨开标致,哈哈哈!
文殊菩萨
见过观音骑龙,骑鱼的画像。
太占车位了哈哈哈
李老师,咋不更新?
民间信仰太强大了!
吼啊吼啊
地藏王菩萨坐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