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语文书,开启人生之门”,各位收听喜玛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李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鲍照的一首诗《拟行路难》,遇到了什么困难,让鲍照发出一“我太难了”的忧愁愤懑呢?这还得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说起,当时以门第高低选拔人才,这就让出身低微的人失去了机会。于是,出身寒微的人中的佼佼者把心中的愤慨写成诗,向不公的制度发出呐喊。南朝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就是这样的诗歌: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躇不敢言。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诗人从一种自然现象写起,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的方向流。这是典型的起兴手法,起兴手法的特点是由此联想到彼。那么诗人看着四处流淌的水,联想到了什么?在诗人看来,水的流向就像人生的方向,不同的流向象征着不同的人生际遇。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走路时叹息,在坐着的时候哀愁呢?如果命运能把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又有什么好叹息、哀愁的呢?可是,对诗人来讲,除了叹息、哀愁,自己并不能左右什么。这和当时的门阀制度有关,按门第选拔官吏、论婚姻,士族和寒族之间天差地别。面对这一现状,出身于寒族的诗人愤慨不已,但也只能独自叹息和哀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通过喝酒来自我宽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生艰难,诗人只能借酒浇愁,却发现借酒浇愁愁更愁,少量的酒已不足以浇灭心中的愁,只好一杯接一杯地喝,并且一边喝酒一边唱《行路难》。诗人想通过喝酒和唱歌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但这只不过是一时的自我麻醉,并不能改变冷冰冰的现实,他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人心又不是木头和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面对现实,不敢出声,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诗人甚至羡慕起了木头和石头,它们没有感情,自然不会有忧愁愤懑。诗人想逃避,但无处可逃,因为人是有感情的,有感情就能感受到忧愁烦闷。诗人想反抗,却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什么,找不到办法反抗。于是,诗人陷入了不甘认命,又不敢反抗的矛盾之中,煎熬、愁闷、哀痛,难以言表、如鲠在喉。
常见考点:名句默写:
1.鲍照《拟行路难》中,“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3.在《拟行路难》中,“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是诗人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4.在《拟行路难》中“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遇到了什么困难,让鲍照发出一“我太难了”的忧愁愤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