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译文:[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常见考点一:试分析《项脊轩志》的主题。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也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可多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常见考点二: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试分析《项脊轩志》是如何表现这种深情的?
①细节“撩”情。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借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写祖母、母亲、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他们有关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②质朴“增”情。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语,甚至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做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宁静、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但通俗浅显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
③叠字“助”情。文章叠字的运用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净,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孩的哭声,用“默默”来撰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
常见考点三:名句默写。
1.南京姑娘在自家附近小水坑边拍摄到斑鸠、喜鹊常来栖息发呆的画面,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哪两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哪两个细节描写,通过狗、鸡,写出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东犬西吠 ;鸡栖于厅。
3.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4.《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哪两句,很自然将感情基调由“喜”转“悲”,语言非常朴素?(多可喜,亦多可悲。)
5.《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深情回忆妻子常常到轩中做什么?表现出夫妻二人琴瑟和谐,伉俪情深。(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6.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哪几句描写出了项脊轩美丽可爱的十五之夜的美景。(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7.在《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而庭阶寂寂 ;今已亭亭如盖矣。)
8.《项脊轩志》中,哪三句不仅写出了作者日常细微的感觉,还刻画出了一个忍耐寂寞的读书人形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9.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在门外自言自语的话从而表达祖母对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10.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将破旧的小屋修建成自己的书斋后,在庭院中种植绿色植物使老屋增加了新的光彩的句子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11. 《项脊轩志》中,正如李清照的词所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归有光把浓郁的怀旧情感化作清茶一般的文字,用一句什么话穿引起零散的生活,浅浅地表达了自己居于此的心迹感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2.项脊轩是一个“老破小昏暗”的房子,文中说“ ”足见其老,“ , ”足见其破,“ , ”足见其小,“ , , ”足见其室内昏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住;由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13. 在《项脊轩志》中,与“料是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相似的句子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4. 《项脊轩志》中写妻子归宁回来时转述的小妹们充满稚气的什么问话传神地表现小妹们娇憨之态?(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5. 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写祖母诙谐幽默,对孙子的关心的句子是?(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16.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绘自己好学,在项脊轩安居,休息,长啸或吟唱的句子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17.《项脊轩志》中哪句写出了作者在三五之夜静坐于项脊轩中的美好感受?(珊珊可爱。)
18. 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在门外自言自语的话从而表达祖母对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19.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说作者他日可用太常公曾用之象笏上朝的话,表达了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20. 《项脊轩志》中以声衬静:以什么衬托环境的幽雅寂静?(万籁有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归有光的悲有三:一悲家道中落,荣光不在。归氏在昆山曾是百年望族,但是至归有光时,各房分散,离心离德。二悲慈母早逝,母爱尽失。归有光八岁母亲就去世,残缺的记忆,都是家中那个和母亲年龄相仿的侍女,后来告诉他的。所以有"妪泣,余亦泣"。三悲祖母殷殷期盼,自己尚未实现。归有光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九岁能写文章。可是他科举之路非常艰难,八次考进士不第,第九次60岁才中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