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成人要见利思义。
这一集要介绍《论语‧宪问篇》第9、10、11、12这四章。
先看第9章,原文是: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pián)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
意思是︰
有人请教如何评价子产。孔子说:“他是照顾百姓的人。”再请教如何评价子西。孔子说:“他就是那样!他就是那样!”又请教如何评价管仲。孔子说:“他是行仁的人,他分得伯氏有三百户人家的骈邑,让伯氏只能吃粗食,但是却终身没有抱怨他的话。”
本章有人请教孔子,对三位国际知名人物的评价。
这三位大致的背景是:
第一位子产,原名公孙乔,郑国大夫,年代约在西元前580到522年,他比孔子早了大约30年。在〈公冶长篇5.15〉,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在四个方面,表现了君子之道。《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30岁时,子产过世,孔子为此哭了很伤心,说“古之遗爱也”,就是子产的仁爱有古人之风!
第二位是子西,原名公孙夏,是子产的同宗兄弟,他比子产更早在郑国执政。他与子产的成就及名声,在伯仲之间,但孔子对他不予置评。
第三位是管仲,是春秋初期齐桓公的宰相,年代约在西元前725到645年,他是早于孔子一百多年的历史人物。
那么本章中,孔子如何评价这三位名人呢?
第一、首先,对于子产。孔子说:“他是惠人。”就是照顾百姓的人。对于好的政治人物,这是合理的评价。
其次,对于子西,孔子说:“彼哉!彼哉!”他就是那样!他就是那样!这个说法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不作评论,或者乏善可陈。事实上,子西在郑国曾经把持朝政,大权在握,但是在孔子看来,从政的首要任务是照顾百姓,没有做到这一点,其他的没有什么可说。
然后,第三位是管仲,孔子说的“人也”有两种解法:第一是,他真是个人物,或,他是个不平凡的人;第二是,他是个行仁的人。
我们采取第二种解法,考虑的是,一方面人类的“人”这个字,与仁义的“仁”这个字,不仅发音相同,有时候意思也通用。而另一方面,孔子称赞管仲是行仁的人,正是因为如此,在〈宪问篇〉稍后(第16、17章),子路与子贡才会针对管仲的作为,而向孔子提出质疑,说:管仲真的算是行仁的人吗?前后对照,本章称管仲“人也”,是指:他是行仁的人。这样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孔子接着,还补充了一句管仲在齐国的一件事: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之后,功劳很大,他的受封之地,也包括当时齐国大夫伯氏的骈邑。伯氏本身获罪,而骈邑被转让于管仲,使他只能吃粗食,但是他终身没有抱怨管仲的话。原因正是,管仲借由辅佐桓公而避开战争,使天下百姓免于夷狄入侵之祸,与各国征战之苦。这样的功业,使伯氏对管仲无怨可言。
当然,孔子在〈八佾篇3.22〉对管仲的“器小、不俭、不知礼”,曾经直言批评过,但是比之于管仲对天下人的大功,可谓大醇小疵。这里面涉及儒家的人性论与价值观,在〈宪问篇〉稍后还会做进一步的讨论。
其次,看〈宪问篇〉第10章,原文是: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意思是:
孔子说︰“贫穷而不抱怨,很难做到;富裕而不骄傲,则比较容易。”
有关贫穷与富裕的判断,在社会上有个客观的平均数。把收入多少以上的人称为富,多少以下的人称为贫。但是,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判断标准,那就是个人的主观的心态。
这种心态与个人的修养有关,而个人修养又直接牵涉到人生观与价值观,譬如:同样是富人,有的财大气粗,也有的彬彬有礼;有的奢侈度日,也有的乐善好施。然后,同样是穷人,有的怨声载道,也有的泰然自若;有的唉声叹气,也有的不改其乐。
在本章孔子认为,比较容易做到的是富而无骄,譬如在〈学而篇1.15〉,子贡就以此请教老师的看法。像子贡应该可以做到“富而无骄”,而孔子鼓励他要进一步“富而好礼”。至于较难做到的是贫而无怨,谁能做到呢?颜回。孔子在〈雍也篇6.11〉说他穷困之至,别人都受不了这种生活带来的忧愁,颜回不但没有抱怨,还能“不改其乐”。
子贡与颜回,都是我们效法的对象。
接着,看〈宪问篇〉第11章,原文是:
子曰︰“孟公绰(chuò)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意思是︰
孔子说︰“孟公绰担任晋国赵卿与魏卿的家臣,可以游刃有余,但是却没有办法担任滕与薛这些小国的大夫。”
孟公绰是鲁国大夫,为人寡欲安详。本章以孟公绰为例,说明每个人性格、才干不同。
晋国是天下霸主,他的赵卿与魏卿势力很大。担任这两卿的家臣,内外事务皆上轨道,不需要过于费心,所以说孟公绰可以游刃有余。至于担任滕、薛的大夫则不同,这两国都是国小政繁,而大夫责任甚大,将会劳碌不堪,不适合孟公绰的性格与才干。
由此可见,官位高低是一回事,重要的是因材而使,各安其位。
最后,看〈宪问篇〉第12章,原文是: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yāo)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意思是︰
子路请教怎样才是理想的人。孔子说:“明智像臧武仲,淡泊无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加以文饰,就可以算是理想的人了。”稍后又说:“现在所谓理想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看到利益就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险愿意牺牲生命,长期处于穷困也不忘记平生期许自己的话,这样就可以算是理想的人了。”
本章所讨论的“成人”,是指达到完美或理想程度的人。子路请教成人,孔子回答时,列举四位鲁国知名人士,集合了四项优点,再加上礼乐的文饰来代表成人,可见其难度之高。
这四项优点是:第一,臧武仲的明智;第二,孟公绰的不欲;第三,卞庄子的勇敢;以及孔门弟子冉求的多才多艺。
其中,孟公绰的不欲也就是无欲,无欲则刚;而“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13.27〉),所以他的作为接近仁。如此,我们看到了四项条件是:智、仁、勇,加上多才多艺的办事能力,然后再以礼乐来文饰。这样的人如果从政,必定大放异彩,那确实是理想的人了。
但是要具备这全部五项条件的人,又在何处呢?天下有这样的人吗?
于是,孔子接着补充一句:这时所谓的“成人”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见利思义:见到利益就想该不该得,若是不该得则一介不取,甚至毫不动心。
第二,见危致命:遇到危险愿意牺牲生命,在自己的职务上,勇于承担责任,到可以牺牲生命的程度。
还有第三,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在此,“要”是指约,久要正是“久处约”(〈里仁篇4.2〉),长期处于穷困中,依然不忘记平生期许自己的话。
要做到这三点,同样需要兼具智、仁、勇三达德,可以择善而固执之,走在人生正途上。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时然后言不容易。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