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3000年的古道 我们爬上了世界第三隧道的云端|寻路蜀道

沿着3000年的古道 我们爬上了世界第三隧道的云端|寻路蜀道

00:00
10:24

图为巴陕高速公路南江段,旁边为米仓古道。

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谢颖 曾业 谢杰 摄影报道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第二站,开启对米仓道的寻访。

相对于大众熟知的金牛道,米仓道名气似乎略逊一筹。但10多年前蜀道申遗时,经过专家们的多次实地走访,米仓道历史地位和作用被进一步发现和确认。专家们认为:米仓古道是古蜀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文物点遗迹多,价值非凡,在全国的古道路中极其罕见。

历经多个朝代更迭,米仓道关隘、栈道、古寨犹存;奔流不息的韩溪河,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讲给了后来人;恩阳古镇的大栈房,见证了古道商贾云集的繁华;“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南龛摩崖石刻,让人梦回大唐……封面新闻记者重走米仓道,惊讶地发现,3000年历史的米仓道,竟与今天的高速公路高度重合,古人与今人也在月下达成了一致。

米仓古道。

倔强的“背二哥”

3000年走出一张路网

“有个地方,是南方的北方,是北方的南方,这是什么地方?”

这个地方是巴中,它扼守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北接关中平原、南承天府之国,走出大巴山系米仓群山的雄关漫道,打通巴蜀与关中交流的通道,3000多年来,这个梦想一直没有泯灭。

5000多年前,大巴山里就有古代巴人的活动。3000多年前,古代巴人开始迈出走出大山的脚步,在高山深谷中逐渐蹚出了一条被今天的我们称之为米仓古道的交通走廊。这条始于夏商、贯穿秦巴、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的米仓古道,成为巴蜀与中原交流的重要通道。

“米仓道以陕西汉中为起点,进入巴中,在南江县境内有四条支线,分分合合之后,分别通往南江县城、通江县、巴州区和平昌县,随后又中转到达成都、重庆。米仓道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一张路网。”这是学界关于米仓道走向的普遍观点。

而这张路网,是3000年间,无数“背二哥”往返于川陕之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巴中市文物局原局长汪信龙,长年致力于米仓道的研究。在他看来,米仓古道是我国最早的古道之一,其历史可与古罗马大道媲美,它见证了我国几千年来南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融。“米仓道始创于西周,兴于秦汉,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驿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五代时期,就有关于萧何在米仓道月下追韩信的记载。”汪信龙介绍,米仓道又称大行道、巴岭路,宋以后叫大竹路,因翻越米仓山,清始称米仓道。蜀汉时期,蜀国名将张飞曾在米仓道的隘口驻兵,并大败曹军。张飞驻守阆中期间,经常往来米仓道向驻守汉中的丞相诸葛亮禀报军情。

2012年3月4日,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受巴中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和四川省文物局的安排,邀请了全国科研院所、知名大学历史、地理、交通史、考古学、地方史等方面的专家30余人,于3月5日至3月17日,历时13天,总行程6000余公里,徒步250公里,对米仓道的主线和部分支线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调查米仓道沿线文物点230余处,其中与古道直接相关的文物点约100处,新发现文物点15处。经考察发现米仓道文化线路文物遗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超出了所有考察专家的预料。”

图为米仓古道第一关巴峪关。

世界第三的隧道云端

藏着米仓道第一关

汪信龙所说的文物点中,巴峪关是极具代表性的一处,被誉为米仓道上的第一关。

入秋,巴山红叶将红之时,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巴峪关,在山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后,一座大山挡住去路。南江县文广旅局的孙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他也是10多年前考察组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此山海拔2000多米,巴峪关就在山顶。

58岁的孙凯一马当先,钻入了丛林。冒着阵雨,历时约2小时,记者一行人终于爬上了巴峪关。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面刻着“南江米仓古道官仓坪”。巴峪关拱形的关门有些沉陷,但其居高临下依然巍峨,气势颇合“夏时明月汉代关,米仓古道连中原。多少英雄从此过,叩关斩将挽狂澜”的词句。

据史料记载,这座关楼始建于元朝初年,现存关隘为清咸丰10年所建,更名为“官仓坪”。关门高4.2米,阔4米,门额有“官仓坪”三字,系石条砌成。由于年代久远,石头缝里杂草丛生,石头表面布满厚厚的苔藓。

另据南江县志记载,雄踞高山之巅的巴峪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冲,长年有8个衙役在此守卫。“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南江县与汉中的分界线上,山顶之下,就是米仓山隧道。”孙凯感叹道,“我们今天修的高速公路,跟古人的用脚步走出的米仓道,线路是高度一致的!”

公开资料显示,米仓山隧道是巴陕高速中的控制性项目,隧道进口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小南海镇小坝附近,出口位于巴中市南江县关坝乡,隧道从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玉泉、大坝国有林场地下穿过。米仓山隧道全长13.81公里,其中陕境3公里,川境10.8公里,是四川最长、国内第二长、世界第三长的公路隧道。

图为南江文保专家孙凯向封面新闻记者介绍碑文内容。

不只是官仓坪与米仓山隧道,这种巧合贯穿了整个米仓古道。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接龙桥,就恰好在巴陕高速的旁边。记者注意到,这座桥除条石砌桥墩外,均由木结构组成。其中,桥北并排放置5根、桥南并排放置4根17米长,宽、厚均为0.4米的皇柏树为桥梁。而木桥上方,正好是巴陕高速的高架桥。相隔千年,材质工艺不同,但两者的方向却是一致的。

对于这种跨越千年的默契,孙凯认为这是先民智慧和勇气的体现,也体现了千年来人类共同的追求。“过去的人也要追求最便捷的道路,所以反复找了一条海拔最低,最好走的路。这跟我们现在利用技术找捷径是一个道理。过去的人一开始通过太阳找方向,后来就靠指南针等工具了。”

下山之时,走到一块平地处,孙凯老师介绍,上世纪这里还开有“幺店子”,供“背二哥”们歇脚,主要是吃点东西喝点水,还没有住宿。“上个世纪都还有‘背二哥’的身影,背着盐巴、茶叶等往返。随着上世纪80年代二南路通车,‘背二哥’才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米仓道也慢慢完成了它的使命。”

米仓古道。

构建“米”字型交通架构

大巴山有了新的“米仓道”

虽然古道逐步冷清,但南江博物馆却记录着米仓道曾经的繁华。这是巴中唯一的县级博物馆,馆内27件国家一级文物,均在米仓道沿线被发现。“馆内的石碑,记载了不同时期对米仓道沿线修复的过程。”孙凯说。

这种身处大山,却不断筑路对外交流的渴望,也一直深埋在当地人心里。45岁的陈杨,是《巴中日报》记者,长期关注当地交通发展。“路对于巴中人来说,太重要了。”陈杨记得,20多年前到成都读书的时候,虽然唐巴路已经建成,但坐大巴车依然要20多个小时。“唐巴路没建好的时候,从巴中到成都要40多个小时。一路脚臭、汗臭简直不摆了。”

2013年,成巴高速全线通车,成都至巴中车程缩短至3小时。2018年11月22日,巴陕调整公路全线通车,这条与米仓道高度重合的线路,打通了米仓天险。从南江到汉中,只需要一个小时。

米仓古道。

米仓道与今人的巧合还在延续。巴中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巴中正以“8844”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米”字型交通架构。

据介绍,八纵即汉巴南铁路、银昆高速、成巴高速、镇广高速、通宣开高速、G244光雾山至下八庙段普通国道、G245巴中至群乐段普通国道、G542乐坝至涵水段普通国道。八横即广巴达铁路、成巴安铁路、恩广高速、苍巴万高速、盐南通万高速、平仪高速、G347铁溪至渔溪段普通国道、米仓大道。

四环为巴城绕城高速环线、巴城快速公路环线、区县直连高速环线、国省干线公路环线。四航是恩阳机场、南江通用机场、通江通用机场、平昌通用机场。

其中,米仓大道备受关注。和巴陕高速不同,与米仓古道一字之差的米仓大道,是巴中北部的一条重要东西横线。线路起于通江县两河口镇,向西经临江、诺水河镇、铁厂河进入南江县境内,经汇滩、西清、关坝,越巴陕高速,止于南江县寨坡马湾子。线路全长97公里,其中主线85.3公里,估算总投资129.8亿元,是目前国内单一地级市投资最大的地方公路。

“巴陕高速是与米仓古道高度重合,是一条纵向的延伸,米仓大道则是一条横向的延伸。”陈杨说。

米仓大道设计标准为公路一级,路基跨度23米,主线为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2020年开工,预计工期4年。“预计明年通车后,将串联7大景区,从光雾山到两河口,只需要1小时。”巴中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汉巴南铁路通车后,巴中到成都距离也将更近,缩短至2小时以内!”

这是古道的新生,也是川人倔强的延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