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米仓古道“第一桥”|寻路蜀道

探访米仓古道“第一桥”|寻路蜀道

00:00
07:21

一桥搭两地,蜀道变通途。在四川巴中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有一座特殊的桥——接龙桥。这是皇柏树做梁的木桥,也是一座米仓古蜀道桥。

9月21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记者来到这座米仓蜀道古桥。“桥上集市”在百年岁月中流转,古蜀道、国道、高速公路在山河幕布中同框。

米仓古道、国道、高速公路在山河幕布中同框。

行走在桥上,仿佛穿行在历史长廊。这座依然在使用的木桥,承载的不仅是历史变迁,还有米仓古蜀道天堑变通途之中,鲜活滚烫的生活生产气息,扑面而来。

从桥上走来的新娘

银发阿婆爱逛“桥上集市”

秋日暖阳,桂花飘香。

桥头一间川北民居里,76岁的姚阿婆,正和她的老姐妹聊天。门外正在修缮的接龙桥,是这场“银发闺蜜茶话会”的闲谈主角。

米仓道接龙桥桥头。

姚阿婆是卫星村1队的姑娘,20岁时,走过这座桥,嫁了过来。“我们结婚的时候,已经不兴坐花轿了,但铺盖棉絮等嫁妆是从桥上抬过来的。”

从新娘到阿婆,她在接龙桥边一住,就是半个世纪,对接龙桥有极深刻的印象和感情。

“以前桥上可热闹了,有卖米的、卖菜的、卖汤圆醪糟的……”嫁过来后,接龙桥上的“桥上集市”,成为姚阿婆最爱的打卡地。

因桥面平整,又可遮风挡雨,桥上人流量大,附近的村民们想买卖点东西,都会到接龙桥上摆摊。

于是,接龙桥成为十里八乡热闹的商贸集会之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集市,大家都爱到这里赶集。“市场就在桥上,还是一个斗市——买卖货物用斗量,不用秤。”

接龙桥上熙熙攘攘。新娘嫁娶从这里走过,青年读书从这里走出,沿着米仓古道而来的“背二哥”也在这里留下鲜活的印记。

姚阿婆指着接龙桥边不远处的坝子回忆,“以前那边都是‘幺店子’,20多户,有开药房的,有染布的,还有各种卖货的,包子、面条、饼子、汤圆,啥都有。”走南闯北的“背二哥”,累了,就在这里歇歇脚、打个尖。

“马帮走不完米仓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弯弯”,背二哥、幺店子,都是米仓古道沿途繁荣与兴旺的缩影。

背二哥,从汉中背盐、布匹,或从巴州、集州背火纸、茶叶、银耳,来往穿梭于米仓古道。路途迢迢,那些名叫“幺店子”的路边小店,成了“背二哥”心头的渴望和念想。它因古道兴盛而生,又因古道荒废而逝。

“那些‘幺店子’,很多都是后来对面修了公路,才搬走的。”

透过姚阿婆的目光,仿佛还能看到,桥上,桥下,都是一幅生动的米仓蜀道生活画面。

米仓道唯一保存完整的木桥

桥梁是9棵17米高的皇柏树

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在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郭国良带领下,记者踏上这座古桥。

记者在米仓古道接龙桥。

“接龙桥是蜀道上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连接米仓道经桃园、上两至南江、巴州古道的必经之处。”

据南江县文物资料记载:接龙桥始建于清末,石礅木梁廊桥,南北横跨小河沟,长39米、宽5.5米,屋脊至水面通高10米,桥栏高1.1米。 桥面有穿斗梁架、青瓦屋面桥廊,桥面铺放规格木板,规格条石砌桥墩。桥廊木檩上墨书“民国二年”“民国三十七年”题记,桥北有1983年培修接龙桥碑记。说明该桥在民国二年、民国三十七年、1983年曾三次培修过。

“这座桥大木构件选材精细,建筑比例协调,保存较好,至今仍在使用。” 郭国良介绍, 除了穿斗工艺,接龙桥的桥梁,由9棵皇柏树整棵修建。桥北并排放置5棵,桥南并排放置4棵,都是17米长,宽、厚均为0.4米。

接龙桥的桥梁由皇柏树整棵修建。

这意味着,清末,有9棵甚至更多超过17米高的皇柏树,被运送到这里,最后选择了9棵树,横亘河上,修建成桥。

“在没有重机械工具的那些年,全靠纤夫人力拉着,走水路运送到这里。”郭国良介绍,南江皇柏林,分布于南江县东榆镇至下两镇约130里的巴南公路两旁,种植历史已逾千年。

皇柏林很大,皇柏树很多,但在米仓道,像接龙桥这样保存完整的木桥,唯此一处。

因年久失修,存在倾斜、垮塌等安全隐患,2023年8月17日,米仓道接龙桥修缮项目开工。巴中市、县文物部门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理念对接龙桥进行复建。10月18日,接龙桥修缮完成,再现百年前接龙桥原始风貌。

按照“修旧如旧”文物保护理念对接龙桥进行复建。

行走在接龙桥上,看着穿斗梁架桥面、青瓦屋面桥廊,踏着脚下木板铺砌的桥面,仿佛穿行在历史的长廊。岁月流转,这座桥承载的不仅是往来通行贸易、历史变迁,还有米仓古蜀道厚重的生活气息,至今犹在。

2023年米仓道接龙桥修缮后。

跨越千年

奔赴新的“山海之约”

在米仓道南江沿线,流传一句俗语“米仓古道要过滩,几十道山水湾连湾”。

5000多年前,大巴山里就有古代巴人活动的痕迹。3000多年前,古代巴人开始迈出走出大山的脚步,在高山深谷中逐渐蹚出这条米仓古道。

纵观各条蜀道,为何米仓道多水路?水多、桥多又给米仓道带来什么?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是从巴中南江走出的蜀道研究专家。在他的米仓道专题研究中,米仓道上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一个聚焦点。

“由于米仓道在离开米仓山之后,非常依赖水路运输,故米仓道上许多地方因水而生,因道繁荣。”李勇先介绍, 米仓道对三巴之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米仓道带动了众多市镇的兴起,连接四川和汉中两地,让商品交易互通有无。同时,米仓道上的货物运输主要靠船运和人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产于汉中乃至关中的粮食、青盐、小百货、棉花、布匹等货物南下,产于南江、巴州的茶叶、药材、铁制品、丝麻、纸张等货物北上。南来北往,让米仓道成为连接陕南与川东北的经济命脉之一。

而跨越千年,现在的米仓道,天堑变通途。

仅在接龙桥,这座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古桥上方,正好是巴陕高速的高架桥。而接龙桥所在的卫星村,通过东西部协作项目,乡村振兴发展起来的金银花、巴山土鸡、地道中药材、黄羊、核桃等,都从接龙桥上、G22国道上、巴陕高速上,走向远方。

跨越千年,古桥、古道,和道上的人,正在奔赴新的“山海之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