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评书馆开在蜀道 他靠一张嘴传播三国文化|寻路蜀道

把评书馆开在蜀道 他靠一张嘴传播三国文化|寻路蜀道

00:00
09:02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吴德玉 刘彦谷 纪陈杰 摄影报道

天蒙蒙亮时,苟银春便起来绕着昭化古城散步、吊嗓子,声音悠扬洪亮。和其他正开门营业的商家打过招呼后,苟银春便回到自己的评书馆准备开门。

古城不大,两旁民居古巷、茶社戏楼、书院考棚遗风犹存。古城墙残垣尚存,三横两纵的青石板街风格独特。

从古城北街县衙街往里几十米处,茂盛榕树旁,便是苟银春的昭化评书馆。评书馆在古城,已有十余年。

往来顾客除当地居民外,不乏慕名而来的游客。闲暇时刻,大家爱聚在评书馆, 一杯清茶,一捧瓜子,听苟银春讲些三国历史、蜀道故事。

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雷棚评书的第四代传承人,苟银春蹬打吼喊,眉扬顿挫之间,一张嘴,便“描绘”出一段历史。十余年来,昭化评书馆,已然成为传播蜀道文化的重要阵地。9月中旬,封面新闻走进这家评书馆,寻路蜀道。

苟银春

“情怀”

以评书传播文化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璨若星河且纷繁变幻的五千年中国历史里,古蜀道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昭化,便是其中一页。

昭化古蜀道上长大的苟银春,看见过古城的每个角落。这些角落有历史变迁,也有时代更新。“我是最喜欢与文物打交道的。”深知文物保护意义的他,自此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后来,刚从学校出来的苟银春进了宣传队,并很快崭露头角做了领队。广元县文化馆出于惜才之心,推荐苟银春去学了评书。

1978年,19岁的苟银春拜雷棚评书艺术家袁绍成为师,他行走在昭化一带各个码头,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两年后,苟银春“流浪”在绵阳说评书时一炮而红,他不再局限于昭化本地,而是顺嘉陵江而下,奔走于遂宁、南充、重庆等地。

仅在遂宁,苟银春便讲了整整五年,“当时,四川省各地川剧团爱来演出,大家白天演出,晚上就听我的评书。”

空余时间,苟银春便回到家乡广元昭化,给爱听评书的单位做接待。一来二去,苟银春和政府一拍即合,干脆回来开个评书馆吧,专门讲三国故事、传播蜀道文化。

苟银春的评书馆

2011年,评书馆在昭化古镇上开张了。

事情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那时候通讯不方便,苟银春的“酒香”藏在巷子深处无人问津,门可罗雀。

不过,居民之间口口相传,仅用一年时间,苟银春的评书便在古镇上火了起来。“屋子里坐不下人,外面停满了汽车,挤满了人!”回忆起那时的场景,苟银春有些得意。

苟银春站在评书馆门口

“火爆”

外地游客奔赴而来

“东汉建安19年,即公元214年,刘备和张飞站立在葭萌关城楼上,往前一望,只见三军阵上,东方打赤旗,南方打黑旗,西方打白旗,北方打黄旗……”蹬打吼喊,眉扬顿挫,一人多面、一腔多调,三尺方台醒木一拍,苟银春就在绘声绘色中讲完《张飞挑灯夜战马超》。

苟银春讲得起劲,游客也听得带劲。从成都赶过来的游客告诉苟银春,“你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让我们了解到三国文化。”

令苟银春印象深刻的,有德阳、绵阳、巴中的几家人,他们往往组团而来,年年都是评书馆的座上客;也有企业老板,带着员工包团来听评书;还有研学团队带着学生过来感悟非遗魅力,年龄最小的甚至还在上幼儿园……

365天, 苟银春的评书馆几乎座无虚席。

采访当天,又有一个团队的负责人来评书馆踩点,他们预约了第二天的包场。

听完苟银春的评书后,大家总会到评书中说的遗址逛一逛,有的还会在昭化古城里多玩几天。

十年前,一家人从汉中慕名而来,苟银春带着他们重走古蜀道,一边走一边讲。十年后,这家人再次过来,听从苟银春的建议到古蜀道关口之一的天雄关游玩。“多亏你,我们才领略到蜀道上的文化和风景!”一家人连连道谢。

另一边,昭化评书馆不远处,太守鱼府老板娘每天最喜欢的事,便是翻看当天的营收账本。大家从评书馆出来,习惯就近用餐,太守鱼府便成了首选。

这并非个例,在昭化提起苟银春来,大家满是尊敬。雷棚评书的火爆,为昭化这座古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2022年,昭化古城旅游人次211.37万人,2023年235.87万人,同比增长11.59%。2022年昭化古城营收14.5亿元,2023年16.27亿元,同比增长12.2%。

昭化古城城楼

“双赢”

与蜀道互相成就

有游客问苟银春,“为什么你的评书十几年长盛不衰,高朋满座?”

“昭化虽小,承载的文化却深厚丰富。”苟银春半开玩笑,正是因为自己接收了古代丰厚的文化灵气,才造就了今天。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葭萌成为蜀汉政权的龙兴之地。蜀汉第三任丞相费祎的丞相府、姜维的大将军府、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大本营都在葭萌古城。公元972年,宋太祖赵匡胤改“葭萌”为“昭化”,寓意“昭示帝德、化育民心”,昭化由此得名。

金牛古蜀道与嘉陵江在此交汇,嘉陵江、白龙江从这里奔涌而过,形成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吸引人们南来北往、文化技艺交融,演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丰富的文化长廊之一。

这里留下了张飞挑灯战马超、姜维兵困牛头山、花蕊夫人荡舟桔柏渡、唐明皇设酒摆宴坝等历史故事或动人传说。

闲暇时刻,苟银春喜欢跑到这些古遗址收集素材。从昭化本地至今流传的坝坝宴走到金牛古蜀道上12000多株古柏,再走到李太白蜀道行吟“五丁开山”,苟银春走过无数遍。

一次途中,苟银春看到蜀道有段路被堵住,热心的他便向相关部门建议,政府马上派人将道路上的枝条藤蔓清理干净,“现在我们昭化南来北往的蜀道已经有100多公里了,全部畅通无阻。”

昭化古城

用脚步丈量历史,与时代同频共振,苟银春融入自身对昭化蜀道的热爱,一点一滴丰富人物性格与故事细节。根据收集整理的故事,又编撰了10多个原创评书脚本,将昭化的历史文脉与新时代反腐倡廉、乡村振兴等内容相结合,融入段子。

而作为广元市昭化区六届政协委员,他提交的《关于抢救性维修保护昭化古城怡心园、益合堂的建议》《关于保护昭化蜀道天雄关的建议》等提案也均被政府采纳。

“传承”

将蜀道文化讲下去

非遗发扬,往往困难重重,资金捉襟见肘。但在苟银春这里,似乎也没那么困难。“我这一生都是靠讲评书,养活了我们一家人。”

苟银春走到哪,妻子便把家搬到哪。耳濡目染之下,如今,川北雷棚评书已经逐渐交棒到苟银春的大儿子苟中祥手中。

平时,当苟中祥不出去主持婚礼、文化下乡之时,苟银春便尽量把舞台让给苟中祥,“要施加压力给他,他才会有动力,不会三心二意。”

而茶馆的收入也是两人对半分,偶尔苟中祥占大头。8月,苟银春刚给苟中祥分了一万五,比起外面打工的收入高了很多,而且工作时间还自由,说到这儿,苟银春有些得意。苟银春期待,能够以这种方式来留住儿子的积极性,将雷棚评书传承下去。

“还是遗憾,他讲得不够好。”苟中祥讲评书时,苟银春常站在旁边听,结束后与儿子交流其中的不足之处。

有时,看见有观众在鼓掌,苟中祥兴高采烈地告诉父亲,苟银春便教育儿子,“真才实学从来不是说出来的,一旦接待真正的文化人士,你的语言就不通。”

父爱无言,厚重如山,亦父亦师的苟银春将拳拳爱子之心尽藏于严厉教诲之中。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教会儿子一门手艺,更是将川北雷棚评书的希望寄托于其身。

“我希望,能够通过他将蜀道文化、三国故事继续讲下去,让更多的人通过雷棚评书爱上蜀道,爱上昭化。”年少时,苟银春埋下的梦想,多年间扎根长大直至繁荣茂盛,又通过血脉继续种在下一代身上,生生不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