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人性与人生(四)认识心性才能找到生命意义(一)人生有意义吗

人心、人性与人生(四)认识心性才能找到生命意义(一)人生有意义吗

00:00
05:15
人心、人性与人生(四)认识心性才能找到生命意义

(一)人生有意义吗

1人生在世,需要关注生命的意义吗?有人一辈子没想过这个问题,只要家庭美满、事业有成、诸事顺遂,加上心态相对平和,也能欢天喜地地活着;也有人想过,但想不清楚,反而徒增烦恼。那么,人生意义到底是不是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直接关系到我们从生存、生活向生命品质的提升。动物也有生存智慧,也会改善生活质量,但只有人类才会探索生命意义,并视这种探索高于一切。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为半偈舍身的抉择,儒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认知,都说明了找到意义的重要性。

2那么,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当然这不是一般层面上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财富、事业、感情,乃至一餐饭、一杯水,任何东西都有意义,但这些意义是暂时的,只能解决某种需要。我们现在探讨的是终极意义——如何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又该为此做些什么?

3关于这个问题,儒家提出了三不朽的人生,即“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首先是完善道德,其次是以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影响社会。千百年来,这一思想对国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定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情怀,都是基于这样的价值观而产生。总体来说,儒家对人生意义持肯定的态度。

4此外,也有哲人否定了人生的意义,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就是其中代表。他在审视人生的过程中,看到“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空虚,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空虚和无聊之间摇摆”,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生命荒谬且充满痛苦,只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被消耗。叔本华的这些思想并非个别,而是代表了一部分人对人生深度思考后的困惑。他们不满足于世间的短暂满足,试图找到背后的终极意义,却遍寻不得,落入巨大的虚无。有人认为叔本华的思想受到佛教影响,以为佛教也是悲观且否定人生意义的。其实,这是对佛教的极大偏见。

5虽然佛法说“人生是苦”,但并不是悲观,而是让我们看清人生真相。凡夫因为无明,对自我和世界产生错误的设定和追求,形成我法二执。一旦有了执著,得不到固然痛苦,得到了害怕失去还是痛苦,带来种种焦虑、恐惧、不安全感。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制造追求和执著,产生更多的焦虑、恐惧、不安全感。

6当然,人生并不是纯苦无乐的。当欲望被满足或痛苦被缓解,当下会有暂时的愉悦。就像饿了吃东西觉得快乐,累了坐下休息觉得快乐,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这些都不是本质上的幸福,一旦过量就会转乐为苦。吃撑了再要吃,坐得太久不让起身,或是一直泡在水中,非但不会快乐,而且苦不堪言。可见,这个依无明而有的五蕴身心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烦恼、制造生死、制造轮回。

7但认识苦不是目的,而是让我们看清真相,不再被迷惑,不再制造烦恼,才能从根本上解脱痛苦。这正是佛法为我们指出的人生意义,有破有立,而不是片面地肯定或否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