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落四维”到“谈笑而化”,命运浮沉中的伟大心灵。
精华笔记
《苏轼十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以他开设的“苏轼精读”课程为蓝本而撰写的著作,精心选择十个专题,既串联了苏轼的生命历程,更是把史事和作品结合起来,阐发了学术界对苏轼研究的最新见解。
一、王安石和苏轼是什么样的关系?
王安石与苏轼、苏辙以及他们的父亲苏洵关系都不好。这与他们在思想上的矛盾有关。大苏小苏将自己当做欧阳修思想的继承者,欧阳修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无论治学还是为政,都要考虑人之常情,所谓“不近人情,不可为法”。而王安石恰恰是以不近人情闻名的,他极端讲究原则性,最反感的就是像苏轼那样没有一贯的理论宗旨,而采取因事制宜的功利主义态度。而且苏辙在制科考试的面试环节批评皇帝言辞激烈,王安石认为这是想出风头借机结交有权力的大臣,反而显得不真诚,因此反对朝廷给苏辙的任命,这也为后来持续多年的王苏矛盾埋下伏笔。
后来王安石推行新法,要改革科举考试制度,苏轼马上写奏议,反对用经义和策论取代诗赋的科举改革,第一次和王安石发生直接冲突。王安石从此把苏轼当做一个有力的政敌,抓住机会把苏轼驱逐出京师,让他去地方做官。十几年后,王安石早已退出政坛,苏轼路过王安石闲居的江宁府,两位恩怨很深的大诗人、大学者,实现了历史性的会面,达成了和解。
在王安石去世后,朝廷给予的第一份官方文件是苏轼起草的。这篇文章赞扬的都是王安石的道德人品、学问文章,对他的变法事业一个字都不提,透露了苏轼对王安石变法并不赞同的态度。
二、苏轼为什么反对用经义和策论取代诗赋的科举改革?他是全盘反对新法吗?
反对用经义和策论取代诗赋的科举改革,其实正是苏轼的深刻独到之处。苏轼认为,诗赋是从押韵、平仄等技术规范考核的,主要是看考生的素质而不是观点,但是评判经义和策论的好坏,就是看你的观点正确不正确,符合不符合标准答案。王安石为了统一思想而制定了新学,不接受他对儒家经典那一套阐释的人,永远考不上科举,这就形成了思想文化的一家独断,对文化界、学术界、政治界无疑都是有害的。
苏轼的观点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政治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坚持独立主张,强调异议的正当性。苏轼在新党失势的时候,没有彻底否定新法所有的举措,他根据做地方官的经验,提出新法中的免役法加以修正可以保留。但就是这种独立思考的客观态度,成为他与某些旧党人士产生争议和分裂的原因,导致他后来再次离朝外任。
三、乌台诗案体现了北宋司法制度的什么特点?
乌台诗案体现了北宋的司法制度“鞫(jū)谳(yàn)分司”的特点,就是指审讯和判决由不同的官署负责进行。具体来说,御史台负责调查审讯,勘明事实,得出供状;大理寺负责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判决,写出判词;当两者意见产生矛盾时,由审刑院复核。
在乌台诗案中,审刑院顶住了御史台以及来自皇帝的政治压力,保证了被告人苏轼得到合法的处置。但是对苏轼的惩罚属于特别处分,不是一种合法的惩罚,它超越了法律范围,而是来自皇帝的特权,因此即使北宋的司法制度比较完善,还是无法阻止苏轼在乌台诗案遭遇最大的人生挫折。
四、苏轼如何解决“我想有个家”与“有家归不得”的矛盾?
苏轼有个和同时代的文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非常渴望建立一个安稳的家。但他一生都在漂泊之中,对于这个矛盾,他的解决之道有三个。
第一个,是从时间上着手,提出了“前世”之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确定的故乡,但是如果把“前世”也考虑进来,就可以拥有好几个故乡了,“前世”之说让具有封闭性的“故乡”观念变得开放。
第二个,是从空间上着手,独创了“地脉”之说。苏轼认为,大地之下是有脉络相连的,通过“地脉”之说,他把故乡的概念在地理空间上放大了。
第三个,他把自己视为被贬谪到世间的“谪仙人”,日后可以“归”去天上。尽管如此,苏轼是一位不肯归去天上的谪仙,他愿意永留人间,也深爱人间,为人间的美好事物唱出赞歌。他的家,就在人间。
书名:《苏轼十讲》
作者:朱刚
撰稿人:雷剑峤(书评人、专栏作家)
编辑:枫窗
主播:石头说话2017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王雨
总编辑:赵雅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古诗最好 回复 @honorlily: 。。。
我倒是很欣赏当时的党斗,政敌不是死敌。新党下台后,作为政敌的王安石还写信为苏轼求情,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
小谦_9j 回复 @好大的虾米: 是的,但是他们的继任者就不会有这样的品德了
我想对他说,中国人灵魂的工程师苏轼。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神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设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苏轼十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撰写的著作,精心选择十个专题,既串联了苏轼的生命历程,更是把史事和作品结合起来,阐发了学术界对苏轼研究的最新见解。
比苏轼更伟大的是他处的群星璀璨的时代
今生只服苏子才,纳首长叩久不抬。只待先贤扶我起,师徒相伴不分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生到处知何似(sì),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fù)计东西。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