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朱元璋抬出3筐稻谷让考生分辨哪一筐最好,...

洪武四年,朱元璋抬出3筐稻谷让考生分辨哪一筐最好,...

00:00
03:48

洪武四年,朱元璋抬出3筐稻谷让考生分辨哪一筐最好,哪一筐最坏。旁边的刘伯温脸色瞬间变了,心中暗道:有人要死了!

不久,一位大臣被朱元璋杀掉,科举考试也因此停了26年。

明朝的科举制度很有意思,开了又停,停了又开,中间有起码20多年的时间完全没有科举,一直到洪武三十年才正式确立科举的执行秩序。

按理说,大明建立初期最缺的就是人才。不开科举,明朝的人才从哪里来呢?朱元璋为什么要停掉科举呢?事情还要从洪武四年的这场殿试说起。

当时,大明百废待兴,朱元璋急需人才,所以特别批示,之前3年举行1次的乡试,全部改成1年1次。

考生们兴奋坏了,这样的规定,简直让他们多了很多出人头地的机会。果不其然,一轮轮考试顺利进行,一大批才子进入了殿试的门槛。

殿试当天,所有考生都傻眼了。原来,朱元璋没有出题,而是直接让士兵抬了3筐稻谷出来,让考生们来评价这些稻谷,看看哪一筐是好的,哪一筐是不好的。

旁边的刘伯温脸色骤然就变了。因为他才刚和朱元璋讨论过今年的收成情况,看到稻谷之际,他马上意识到,这场殿试不简单。

朱元璋抬上来的3筐稻谷,区分起来非常简单。最新鲜最饱满的,是扬州送来的,一看收成就很不错。

另外一筐里面发了霉,是来自太仓的粮食。最差劲是来自军仓的粮食,里面很多稻谷是干瘪的,还掺杂了不少稻草。

刘伯温知道,按照朱元璋的性格,稻谷抬上大殿,就说明他已经有了主意,要处置一批人了。

后来果真如此,殿试之后,朱元璋褒奖并提拔了扬州官员,罢免了太仓守的官职,然后把中军都督府司给处斩了。

朱元璋的心思被刘伯温看出来了,不过,让他吃惊的是学子们的回答,那真是五花八门。

这些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学子,居然连稻谷的知识都没有,最多能从卖相上区分一下不同。

然后他们开始夸夸其谈,卖弄才华,实则文不对题。

一群学富五车的学子,居然连稻谷都分不清,朱元璋也很诧异,在殿试后就叫来主考官,一问才知道,这群学子都来自南方富庶家庭,从小衣食无忧,自然五谷不分。

而北方之前遭受元朝的破坏,参加科举的考生非常少,基本也很难到殿试。

刘伯温认为,科举制度必须公平,否则可能助长南方的商贾之风。所以,他建议朱元璋停止科举,采用选举、举荐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等北方休养生息好了,有充足的考生参加考试,再来进行全国性质的科举考试。

朱元璋同意了这个建议,就这样一直到洪武三十年才开设科举。您觉得刘伯温的建议怎么样?

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曾经给过刘伯温这样一句评语,叫做:“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也就是说,只要是刘伯温的建议,基本上都能看到效果。而刘伯温确实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

他从小天赋过人,熟读儒家五经,还有天文、数学的功底,能掐会算,21岁就中了进士。

要知道,当时必须年满25岁才能参加科举,刘伯温谎报年龄还能中进士,可见天资聪慧。

他是早期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谋士,为他进献了非常多珍贵的建议。但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他却被猜忌、被排挤,最后靠着智慧和谋略见招拆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