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第79首《苕之华》
《小雅·苕之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饥民自伤生而不幸的诗歌,所写的是灾年人民无食,难以存活,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痛感逢此饥荒,还不如不出生为好。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反映了荒年的惨景,情调凄怆悲愤,造语奇特警辟。
小雅·鱼藻
《小雅·鱼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赞颂周王饮酒的平和安乐,在欢快热烈的语言中充分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有颂古讽今之意。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都是以鱼戏藻间或依于蒲草起兴,来描写周王在镐京安乐饮酒的情景。此诗形式和内容结合完美,三章诗由特写至全景,构成了一组极具情节性和象征意味的鱼藻情趣图;整首诗比兴和铺排和谐无间,浑然一体。其风格朴实中寓新奇,无论是语言技巧还是结构方式甚或是总体风格都与民谣相近。
小雅·采菽
《小雅·采菽》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周天子亲切接见诸侯盛况的诗篇。全诗五章,每章八句。前两章以采菽、采芹,兴迎接诸侯来朝,可见天子殷勤之意。第三章全用赋法,铺排诗人近观诸侯朝见天子时的情景。后两章以柞树枝叶蓬蓬勃勃,兴国祚繁荣昌盛;以杨舟泛流需要缆绳维系,兴天下安定需要天子治国有方。此诗总体上以赋法为主,展示了一幅周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的历史画卷。
小雅·角弓
《小雅·角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劝告周王不要疏远兄弟亲戚而亲近小人的诗歌。全诗八章,每章四句。前四章告诫统治者要兄弟相亲,给下民作出表率;后四章反复申说君民相处之道,或君子御民之术。前半用赋,后半用比兴,取喻多奇,因而产生“光怪陆离,眩人耳目”的艺术效果,其实各章之间有内在脉络流动,且有机交融,浑然一体。
作品原文
小雅⑴·苕之华⑵
苕之华,芸其黄矣⑶。心之忧矣,维其伤矣⑷!
苕之华,其叶青青⑸。知我如此,不如无生⑹。
牂羊坟首⑺,三星在罶⑻。人可以食,鲜可以饱⑼。
词句注释
⑴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⑵苕(tiáo):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华:同“花”。
⑶芸(yún)其黄:深黄色的花开得正盛。芸,花盛的样子。
⑷维其:语气词,犹“多么”。伤:忧伤。
⑸青青:通“菁菁”,茂盛的样子。
⑹无生:没有降生。
⑺牂(zāng)羊:母绵羊。坟首:头大。
⑻三星:泛指星光。罶(liǔ):捕鱼的竹器。置于水中,鱼经过即捕得之。
⑼鲜(xiǎn):少。
白话译文
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创作背景
此诗产生于西周末年,哀饥民之不幸而作。《毛诗序》说:“《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易林·中孚之讼》曰:“牂羊羵首,君子不饱。年饥孔荒,士民危殆。”至于作者,从诗“歌其食”的内容推测,有可能是饥民,或是一位了解人民、同情人民的下层士人。
作品鉴赏
《小雅·苕之华》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呢,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下,本以人为贵,今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如无生”的话,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几如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两句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这两句意象极突兀,极奇特。母羊瘦小得只突出个大脑袋。那母羊默默地,全然是一副病态。这一特写画面,隐然意味着大地已无青草。三颗大星映在捕鱼罶中的水面。那水面静静地,绝对是纹丝不动。这一特写画面,分明默示了水中鱼虾已尽。两幅画面别具匠心,具有一种恐怖之感、惨淡之“美”,是饥饿的象征,是大饥荒的象征。
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本已惨绝人寰,可是此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何况饥饿已久的人呢。不消说个个枯瘦如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说得何等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怵目惊心,不忍卒读。对于这两句话清代女训诂学家王照圆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并自注云:“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可见,此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小雅·苕之华》属诗学传统所说变雅之诗。根据“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等诗句,诗人所忧伤的似不仅是饥荒。它与变风变雅中许多作品一道,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以悯时伤乱为根本特征的变风变雅,对后世诗史实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羊瘠则首大也,罶中无鱼而水静,但见三星之光而已。言饥馑之余,百物凋耗如此。”(《诗集传》)
清代王照圆:“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诗说》)
清代方玉润:“(‘牂羊’二句)造语甚奇。”(《诗经原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