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统一是无数人的梦想,蒋介石在临终前也对统一之事念念不忘,他特地留下遗愿拒绝下葬,期盼有一天能够回归故土。其子蒋经国也继承父愿,对统一之事铭记于心。但碍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统一之路充满坎坷。为此两岸的爱国人士作出了多番努力,但宋美龄的8个大字却令人心寒。1982年,蒋经国公开刊登的一封悼念父亲的文章引起了党中央的关注。在这篇文章当中处处流露出他对父亲的思念和对故土的不舍,这让当时专门负责台湾工作的邓颖超觉得这是缓解与台湾关系最好的时机。经过一番讨论研究之后,中央决定由廖承志以个人的名义给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以此来推动两岸统一。之所以选择廖承志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他曾建议中央修缮蒋家祠堂,当时很多人都对他的这个建议大吃一惊。虽然说廖、蒋两家称得上是世交,其父廖仲恺曾和蒋介石一同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但其实两家之间是存在隔阂的,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廖仲恺被人在中央党部大门口暗杀。中央党部守卫森严,选择在这里暗杀是非常蹊跷的,时至今日,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谁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上来看,蒋介石的嫌疑最大。因此当廖承志提出修缮蒋家祠堂的建议时,廖家亲友的反应最大。不过在民族大义面前,廖承志放下了私人恩怨。在他的主持下,早已破败不堪的蒋家宗祠被修缮一新。其次,廖承志和蒋经国有很深厚的私交,两个人自小相识,并且都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过学。在苏联,蒋经国了解了共产党的革命理念,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颇为认可,因此与廖承志以及同在苏联的邓小平等人关系很好。在接到任务之后,廖承志立刻就开始拟信,为了让台湾当地的百姓们都能感受到大陆同胞的友好真诚,特地使用了台湾沿用的文言文,在经过多次讨论删改之后才最终定稿,整篇信件接近2000字,句句陈明利害,动之以情。如何才能让台湾群众看到这封信成了一个大难题,在当时台湾政府对于报纸等公开信息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台湾当局明确规定严禁任何有关大陆的消息在公开媒体上刊登。为此香港新华社记者杨奇费了很大的劲儿,他找到了台湾的两个记者朋友,通过改名处理的方式将信件刊登在了《星岛日报》以及《华侨日报》。虽然没有官方报道蒋经国看到这封信后的状态,但是据相关人士透露,蒋经国在看到这封信后眼泛泪花,久久回味,颇为感慨,大呼“为之动容”。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国际国内的多方势力都在牢牢盯着他,以他的身份直接回应这封信是不合适的,于是他便请宋美龄给廖承志回信。宋美龄在看过廖承志的信之后不为所动,在回信当中进一步阐明了国民党实施“三不政策”的决心。更让人心寒的是,她以长辈的口吻对廖承志写下了8个大字“敝帚自珍,幡然来归”。这个8个大字里可以说满满都是宋美龄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让祖国同胞们心寒。不过两岸关系在此之后有了极大的进步,蒋经国曾多次派心腹沈城以香港商人的身份,往返大陆和台湾传递消息。除此以外,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也曾派私人代表杨亨显与邓小平会面。两岸统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事情,此时的蒋经国饱受糖尿病的折磨,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两岸统一,于是再次派沈城前往大陆与党中央高层进行沟通。再经过多次与党中央高层领导人交换意见后,蒋经国终于在1987年下半年允许民众们去大陆探亲,两岸关系得到了空前的缓和。就在两岸双方准备做进一步努力时,蒋经国却因为突发疾病去世了。在他死后选择同父亲一样,等待魂归故里的那一天。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为两岸统一做着努力,也出现了一些破坏两岸关系的人。但我们要坚信,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别有用心而变化。相信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指日可待。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