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邓公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82年,邓公派人致信台湾呼吁统一,宋美龄的回复令人心寒

00:00
05:48

1982年,蒋经国发文悼念父亲,文中希望“父灵能回家园与先人同在”,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邓小平认为这或许是有望与蒋经国谈判的契机,于是派人给蒋经国写了一封信,呼吁祖国统一。然而回信的却是宋美龄,她冷漠的话语格外令人心寒。

那么,宋美龄在信中写了什么呢?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自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台湾问题就成了悬在邓小平心中的一块大石。

他明确指出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因此,他在中美建交谈判中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台湾回归,实现统一大业”等词语代替原先的“解放台湾”。

对外,他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对内,他提出要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将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此外,他还努力软化蒋经国的态度,托人带话给蒋经国,言辞诚恳,希望能够携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为后代做好事。但可惜的是,蒋经国并没有给出回应。

1980年,邓小平让人带话给蒋纬国,说:“欢迎台湾的人回来看看,希望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解决台湾问题”。最后,他还托蒋纬国转告蒋经国,他所说的关于台湾问题都是真话。

几次努力都没有效果,邓小平等人也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不断寻找机会,终于在1982年看到了希望。

邓小平看了蒋经国发表的文章后,立马安排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信。因为廖承志与蒋经国是儿时好友,大学同学,于公于私都是最佳人选。

廖承志在邓小平的指导下最终写出了一份情真意切的信件,并公开发表。信中晓以大义,动之以情,陈明利害,向蒋经国做了深刻的剖析。

首先以情动人,信中廖承志提起当年旧事,表达对蒋经国的思念和牵挂,希望他保重身体,还引用了:“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等诗,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然后直指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希望他不要受“外人”干扰,仰人鼻息,让台湾成为“别人”可以随时丢弃的附庸,并且指明:“偏安之局,焉能自保”,希望他能够三思。

最后从民族大义出发,向蒋经国分析了国家“合的益处,分的害处”,希望他能够依时顺势,肩负起历史重任。同时还表明了:“国家统一,两党并存,共振中华大业。”

为了充分表达诚意,廖承志还亲自安排修缮蒋家祖坟。不论是“写”,还是“做”,中共中央都以实际行动向蒋经国表达了最大的善意和期盼。

蒋经国读后并没有亲自回复信件,因为他之前推行的是“三不政策”,所以将此事委托宋美龄,让她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

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给廖承志写了一封信,令人看之心寒。信中她强烈表达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消极态度。并且还写下了“敝帚自珍,幡然来归”这样不友好的词语,表明她对“反攻大陆”还抱有幻想。

宋美龄的复信虽然令人心寒,但是中共方面并没有因此放弃和平统一的想法,依然坚持争取宋美龄和蒋经国等人的支持。

虽然宋美龄一如既往的顽固,但是蒋经国却有了另外的想法,并派人前往大陆与邓小平等领导人会晤,还做出了一些开明举措,比如开放大陆探亲、解除戒严等。

然而还没等两岸和谈,蒋经国就因病去世了,此前他和大陆所做的计划和努力不得不被迫中止。

但是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统一大业一时受阻并不会就此停止。

当年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件,以及宋美龄的复信虽然未能让双方达成共识,但却打破了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岸高层的第一次公开信函往来,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有了不错的进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44710136

    台湾与大陆的关糸形成目前对立之局势,从根源上看,蒋经国有很大责任,一是未把握住八十年初邓公倡导的两岸和平统一之大计。二是蒋当时未看出李登辉的真面目,将其选定为自已的接班人,导致民进党日渐坐大,台独势力猖獗至此矣。

  • 选股高手

    宋美龄就是一个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