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离世前留下3个遗愿,邓小平:一个也不能答应

周恩来离世前留下3个遗愿,邓小平:一个也不能答应

00:00
06:50

1976年1月8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难以忘怀的一天,就是在这一天我们伟大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给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笼罩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从年少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临终前不顾病体坚持工作,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在临走前他留下了三个愿望,邓小平在得知之后表示一个也不能答应,毛主席在得知之后思量许久才决定答应一个。作为携手半生共同创建新中国的老战友,周总理和毛主席之间的感情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周毛二人是在漳州战役时期正式开始合作的,但其实在此之前两人就已经有了交集。“中山舰事件”爆发后,毛泽东赶到李富春家中商讨应对措施,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虽然说是第一次见面,但其实毛泽东早就听说过这个年轻人。在这次见面中,周恩来一眼感受到了毛泽东政治才能得出色。再一次见面就是5年后了,1931年11月,恰好是革命的关键时期,在不久前举办的瑞金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受到了排挤。虽然他并没有放弃革命事业,但众人的排挤让他的工作极难开展,劳累的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更让他的内心大大受挫,他感到了革命道路上的孤独,正在此时周恩来专程赶来看望他。这次交谈当中两个人发现双方的很多观点都不谋而合。1932年4月,漳州战役,两个人正式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不久在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决定下,毛主席被剥夺了革命指挥权,革命事业更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岌岌可危。此时周总理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最高领导人,他特地赶到广西的一个小村庄拜访毛泽东。在随后的遵义会议上,周恩来还特地说出“中国需要毛泽东”,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是打心眼里认可毛泽东的。而毛主席对于周恩来更是无条件的信任,在重庆期间,两个人几乎是形影不离,周恩来把一切事务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哪怕是吃饭他都会提前尝一下,感觉无异常才会让毛泽东吃。简单来说,两个人不仅是战友,更是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周恩来和邓小平之间的感情也颇为深厚,1920年,两个人在法国相识,当时邓小平是那一批留学革命青年当中年龄最小的,所以颇受众人的照顾。当时青年们在法国的生活条件很差,但这并没有消灭他们的革命意志,在此期间周恩来等人创建了欧旅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便是最早的那一批成员之一。虽然年龄小,但邓小平志向远大,想法也非常先进,周恩来对于他的很多观点都颇为认可。回国后,周恩来特地邀请邓小平来当自己的副手,两个人在长久的工作当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73年2月,邓小平正式回北京,当时周总理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反应。但他并没有立刻前去就医,而是坚持开会讨论有关邓小平复出的问题,直到3月9日,所有事情都基本落定之后,他才向组织说明病情前去治疗。1974年3月中旬,周总理的疾病进一步恶化,这一时期邓小平被确定参加联合国会议,为此周总理不顾身体状况并且坚持工作,安排邓小平之后的行程。即使在邓小平走后,他也坚持不去医院治疗,直到4月19日邓小平归来后的第2天他才召见医疗组成员住院治疗。9月20日,经过检查,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不得不开展第4次大手术,再进手术室前他特地大声喊了一声“小平同志”。要知道当时的他是极其虚弱的,每说一句话对他的身体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损害,但他还是用最大的声音喊出“这一年多的工作证明你比我强得多”,显然他这句话是说给在场的众人听的,他是要用最后的力量来支持邓小平之后的工作。那为何毛主席和邓小平都无法接受周恩来总理所留下的三个遗愿呢?周总理所留下的三条遗愿分别是不举办告别仪式,不开办追悼会,将骨灰撒在中国大地。他们不愿意为国尽忠一辈子的总理就这样离开,他们无法接受曾经的至交好友就这样走的悄无声息。经过一番协商,最后毛主席决定只答应周总理最后一个愿望。此时,那些站在革命对立面的人一直拿“铺张浪费”这4个字来说事,他们不断找借口想要简化周总理的追悼会,他们用冰冷的命令禁止有关新闻报道相关信息,还不让群众们展开追悼仪式,但人民对总理的敬仰不是他们冰冷的命令就可以禁止的,在周总理遗体火化当天,来悼念的人群川流不息。12日上午,邓颖超在与组织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决定由中央派飞机去完成总理最后一个愿望,总理的骨灰抛撒在了首都,撒在了密云高山,洒下了革命源头,最后洒到了黄河入海口。但无论撒在哪里,中华儿女都无法忘记这位好总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