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17:雍正朝第一红人鄂尔泰,为何会与张廷玉水火不容

雍正17:雍正朝第一红人鄂尔泰,为何会与张廷玉水火不容

00:00
13:09

上一集我们讲了清代的科举体系,希望能够借此扩充一下大家的背景知识。这一集呢,我们再回到张廷玉以及雍正朝的官场。之前我们讲到,怡亲王胤祥去世后,张廷玉就成为雍正身边最受重用和宠信的大臣。那么,雍正朝就没有别的大臣能够和张廷玉抗衡了吗?有的,就在张廷玉权力和地位达到顶峰的时期,一位在朝中和他分庭抗礼的满洲重臣出现了,这个人就是鄂尔泰。


鄂尔泰,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生于康熙十九年,比雍正小两岁。我们前边讲了,张廷玉比雍正大六岁,那么鄂尔泰就比张廷玉小八岁了,所以在官场上,张廷玉无疑是前辈。我们前边讲了张廷玉在二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鄂尔泰是在二十岁时考中了举人。虽然举人比进士从功名上低一等,而且这一等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但是满人一向不重视功名,清代前中期参加科举考试的很少,鄂尔泰能考中举人就算是比较难能可贵了。


但在康熙朝,鄂尔泰却始终没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到康熙六十年元旦,四十二岁的鄂尔泰还郁郁不得志地赋诗慨叹说:“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就是眼看着自己已经老去了,可是前途还不知道在哪里。


不过,鄂尔泰不是那种为了升官就可以放弃原则的人,根据《啸亭杂录》的记载,雍正在做皇子时,当时几个有野心的皇子都是到处拉拢自己的势力,雍正就曾经想拉拢鄂尔泰为自己效力,被鄂尔泰严词拒绝了,说皇子不宜交结外臣。我们前边讲过,这是清朝对皇子的规定,而雍正还对张廷玉表示过,自己在做皇子期间一直严格遵守这一规定,从不与外臣相交结,所以和张廷玉也没有交往过,但其实他是拉拢过鄂尔泰的,只不过被人家拒绝了。但是,鄂尔泰的拒绝不但没有让雍正嫉恨,反而觉得鄂尔泰为人刚直、值得信任。等到他登基之后就把直接鄂尔泰找来,对他说:你当初以那么微小的官职就敢上拒皇子,可见你守法甚坚,我要重用你。从此,鄂尔泰就官路亨通,历任广西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云贵广西总督等封疆大吏。


到雍正十年,鄂尔泰被调回京师,当即入值内阁,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因为他之前长年在西南做官,又是雍正朝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改土归流”的主要执行者和倡导者,改土归流的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给大家细讲,因此鄂尔泰在地方的势力很大,如今回到京城,成为首揆——这是当时对领班大学士和首席军机大臣的一种称呼方式,因此不少京官,特别是满洲官员,都对鄂尔泰趋之若鹜,很快形成了能够与张廷玉叫板的势力集团。


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前边不是讲了,军机处是张廷玉一手创办的,怡亲王胤祥去世后,张廷玉无疑是军机处中最为重要之人,怎么鄂尔泰从外地一回来就成为了首席军机?这里面的原因我们还得从满汉势力的划分开始讲起。我们之前给大家讲过清朝的“满汉复职”制度,就是同一职位上同时有一名满洲官员和一名汉族官任职,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虽然不是一职二人,但也尽量做到满汉均衡,体现朝廷满汉并重的思想。但是在强调“满汉一体”的同时,清朝其实更加强调“首崇满洲”,就是不管任职的先后、年龄的大小、威望的高低,在排列官员位次的时候满洲官员一定要居于汉族官员之前。


雍正皇帝曾经想要突出张廷玉的地位,在雍正五年时特意说过,大学士中,除了居首的满洲大学士之外,其余大学士就按任职的先后排序,这样的话张廷玉就可以稳居大学士中的第二位,表现出雍正帝对张廷玉的额外抬举。但是这个抬举也仅限于让张廷玉居次而已,领班大学士仍然必须是满人。终雍正一朝,张廷玉都没有担任过领班大学士,一直位居第二。鄂尔泰回京之前,领班大学士是马尔赛,后来马尔赛奉命出征西北,雍正就命令尹泰做领班大学士。到雍正十年鄂尔泰回京,立即“位居首揆”,担任内阁和军机处的首领。而且这个首揆一直当到乾隆十年鄂尔泰病逝。当时,满人讷亲刚补授了保和殿大学士,乾隆就下旨说:排序时讷亲着在张廷玉之前。连讷亲都觉得自己资历太浅,就上奏请求把自己排在大学士的最末一名比较合理。乾隆回复他说:我朝旧制,满洲大学士领班,如果是按照任职的先后排序的话,当年鄂尔泰就不应该排在张廷玉之前了。这一段记载也进一步说明了,即便雍正再宠信张廷玉,作为汉臣,他在朝中的地位仍然是受限的。


这一下大家比较了解张廷玉的感受了吧,作为康、雍两朝的资深老臣,雍正朝前期的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处的一手缔造者,他的地位却始终要排在满洲后辈的后面。年轻时这种局面还可以不计较,但是随着年龄、资历和威望的增强,仍然是随便来一个满人就插在自己前面,这种感觉一定很不好受。像讷亲还表示过谦虚、不好意思排在张廷玉前面,而鄂尔泰当年可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上来就是要和张廷玉分庭抗礼,难怪一向谨慎低调的张廷玉唯独在鄂尔泰面前丢掉了自己谨慎内敛的性格特征,呈现出他尖酸刻薄、打击异己的另一个侧面。


根据《啸亭杂录》的记载,张廷玉与鄂尔泰一起共事十余年,但两人常常是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张廷玉说话的时候,往往是鄂尔泰有所过失,张廷玉就抓住机会微词讥讽,犀利的言语让鄂尔泰无地自容。比如有一年夏天特别热,鄂尔泰就把帽子摘下来凉快凉快,但是在周围看了一圈,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放帽子的地方,就自言自语说“这个帽子放在哪儿好呢?”张廷玉马上嘲笑道:“还是放在自家头上最妙!”搞得鄂尔泰脸色难看了好几天。帽子,或者说帽子上的顶戴花翎,是官员级别和身份的象征,只有犯错革职才会摘掉顶戴花翎,进行责罚。鄂尔泰的一句无心之语,就让张廷玉立即抓住把柄,以张廷玉的口才必然能把鄂尔泰讥讽得没有回嘴之力,只能生闷气。


据说,清代文学家刘大櫆也由于鄂尔泰的关系,而遭到了张廷玉的压制。大家可能听说过“桐城派”这个在清代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文派,以致于时人发出“天下文章在桐城”的慨叹。而刘大櫆就是桐城派的“三祖”之一,被方苞誉为是像韩愈和欧阳修一样不世出的人才。但是,才华横溢的刘大櫆却与科举无缘,屡试不中。方苞就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这个考试我们在讲康熙时提过,大家还记得吗?相当于在科举之外给有才华的人一个入仕的途径。结果刘大櫆却遭到张廷玉的压制而又落选了。正史中一般认为,张廷玉一直反对开设“博学鸿词”科,维护科举取士的正途,刘大櫆因此受到牵连。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刘大櫆参加博学鸿词考试时,很受鄂尔泰的赏识,这就引起了张廷玉的反感,说刘大櫆是“吾乡之浮荡者”,并对这位桐城老乡进行了刻意的打压,导致刘大櫆一生郁郁不得志。


这些故事讲起来,跟我们之前讲的低调谦和的张廷玉,大家是不是觉得判若两人?我觉得,张廷玉之所以和鄂尔泰过不去,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张廷玉的为官生涯中,鄂尔泰算得上在各方面都能跟他分庭抗礼的一个对手。俗话说,知己难逢,对手难求。张廷玉在地位达到巅峰时期碰上鄂尔泰,算是棋逢对手。比如鄂尔泰曾经说过:“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致糊涂矣。”张廷玉听到后就很是赞赏,说这句话“最有味,宜静思之”。 再加上雍正朝后期一直到乾隆朝初期,两人基本总是被皇帝并列提起,官员们也将两人视为马首,导致二人之间很难没有一点儿攀比和竞争。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满汉之争了。张廷玉的汉人集团主要是科举出身的汉族文官,他们力图用“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影响皇帝,把控朝中的格局;而鄂尔泰则是满洲贵族集团利益的代表,希望强调和保持满人在朝廷的优势地位,对于没有任何军功和地方实际治理经验、满口之乎者也的汉族文官很是瞧不起。所以这一场争斗,远不是简单的张廷玉与鄂尔泰两个人的事情而已。不过,张廷玉和鄂尔泰在雍正在世时,还在只是私下里的竞争,到乾隆即位之后,两人的斗争才进入白热化,这个问题我们就到乾隆时再为大家细讲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