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至1961年,在三年自然灾害这个极端困难的时期,周恩来统筹全国粮食的全局,果断决策,亲自抓省、市、自治区的调拨,保证各方面的应急需要,终于带领全国人民渡过了难关。今天帝哥就来说说周恩来在那几年的一些故事。
1960年,我国粮食面临着十分紧张的局面:北京的粮食库存只够销7天;天津只够销10天;上海已几乎没有大米库存……在这样的形势下,周恩来要求粮食部门及时将各地的各类粮食报表送到他那里,他亲自一张一张地审阅,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有一次,周恩来和粮食部副部长杨少桥一起研究各省的粮食计划调拨安排,当排出表格后将数字相加时,发现有5000万斤差数怎么也平衡不了,一时竟查不出原因。周恩来便戴上老花镜,在表格上一个省一个省地核对,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计算,最后他问道:“当时研究调出时,给浙江省增加了5000万斤,加了没有?”
问题果然出在这里,是工作人员把这个数字漏记了,当周恩来在表上加上这个数字后,收支果然就平衡了。
这年夏天,中央在北京召开十六省粮食工作会议,研究如何渡过难关,并下达了调粮指标。会议期间,周恩来专门找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首先向他说明了今年国内生产形势的困难:“北京、天津、上海的粮食库存现在已经挖空了,调进的粮食不够市场供应。如果不马上调一批粮食救急,这样的大城市一旦发生粮荒,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随后周恩来又诚恳地对杨尚奎说:“江西已经调出了10亿斤粮食,为全国作出了很大贡献,我知道你们也有困难,但你们和别的省比起来,情况还是好的。所以我今天来和你商量,能不能从江西再调出2亿斤粮食,支援一下中央?”
周恩来的话情真意切,令杨尚奎非常感动,但他还是汇报了江西的困难:“江西是个农业省,主要是产粮。自古以来,特别是从南北朝时期起,江西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和供应地;现在给中央调运粮食更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两年我们的困难也很大,富裕的地方,还可以勉强吃饱;困难的地方,那就要靠‘瓜菜代’了。这次来北京开会之前,公共食堂煮的‘饭’,基本上是红薯叶子呀……”杨尚奎说着说着,声音竟哽咽了。
周恩来听了以后也很难过,他说:“在山东,红薯叶子都吃不上哟!问题是,并不止一个山东。”
杨尚奎咬咬牙说:
总理,我说这些不是向中央叫苦,而是让中央知道江西的情况。至于再增调两亿斤粮食,总理既然提出来,我们说什么也得支持。我回去再做做工作,统一一下认识,就是再勒紧一次裤带,也是要给的!
周恩来听后激动地说:“我就知道江西老表的风格高!谢谢你,尚奎同志,我代表中央和人民谢谢你!”
1961年,全国的粮食供应形势依然很严峻,周恩来只能继续拼命工作,他每天都在计算哪个省有多少粮食,哪个省可以调出多少或者给哪个省调入多少。有一次,护士前去给周恩来送药,心疼地对他说:“总理,像这样具体的技术工作,不能让别的同志帮你做一下吗?”
周恩来却严肃地说:
怎么能这么看呢?这可不是小事,它关系到亿万人民吃饭的大问题。我不亲自算一算,怎么能知道底细?作为一国总理,那怎么行呢?
时间长了以后,邓颖超也十分担心周恩来的身体,她责备周恩来说:“恩来,你掉到粮食堆里出不来了?”
这年的9月17日,周恩来在庐山参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后,来到江西南昌视察。18日晚上,杨尚奎等江西省主要领导陪周恩来共进晚餐。席间负责江西省农业生产的省委书记处书记刘俊秀站了起来,高举酒杯对周恩来说:“南昌是总理领导八一起义的英雄城,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总理离开南昌34年了,今天到南昌视察工作,我们心里格外高兴,为总理的健康敬一杯酒!”
周恩来也举起酒杯,高兴地说:“俊秀同志,你要敬就敬3杯,但我有个条件。”
刘俊秀听后十分紧张,他连忙问:“什么条件?”
周恩来说:“咱俩干一杯酒,就要增加你们省外调粮食1亿斤,好不好?”
3杯酒就是3亿斤粮食,刘俊秀知道这绝不是个小数目,他只好对周恩来说:“总理啊,国务院给我们的外调粮食任务12亿斤,我保证一粒不少,坚决完成。要再增加3亿斤,就是15亿斤了,怕有些困难啊!”
周恩来说这番话绝不是一时兴起,他早就对江西本年度粮食产量和人均口粮做过调查,心里有数,所以他说:“我有调查,增加你们3亿斤虽然有困难,但还是可以做到的!”
刘俊秀也知道,周恩来要不是因为全国的粮食供应困难重重,也不会在这种场合提这样的要求,于是他下定决心说:“好,就按总理的意见办,3亿斤就3亿斤!”
刘俊秀话音刚落,周恩来就连干3杯,3杯过后,他的面色略有些红润。在座的人都知道,周恩来并没有醉,他这是心里高兴,因为3亿斤粮食又可以使不少人暂时度过饥荒了!
正是在周恩来的得力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同舟共济,到1962年,我国终于度过了粮食困难关!
江西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