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长安与洛阳

汉朝的长安与洛阳

00:00
14:28

本节概述

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后,定都洛阳。几个月后,听了娄敬和张良的意见,不顾老部属“丰沛故人”的反对立即迁都关中。秦都咸阳破坏,两年后才迁入新建的长安。刘秀建东汉,定都洛阳,原因之一固然是离不开故乡南阳的豪族的支持,更主要的还是经济因素,要解决残破的关中的粮食供应是沉重负担。东汉期间一直有人希望将首都迁回长安,但西北少数民族的威胁更加剧了长安的危局。




刘邦在打败项羽称皇帝继位以后,把洛阳作为他的首都。但是几个月以后,他听了一个戍卒娄敬的意见,并且得到了张良的支持,他就下令迁都长安。



刘邦迁都


当时他的部下大多数人都是丰沛故人,就是他老家丰县沛县这一带人,都反对他迁都。而且原来秦朝的首都咸阳已经都被破坏了,迁到关中以后,一开始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临时找个地方,在今天临潼这一带安顿下来,然后要等到新都建好了才迁进去。这个新都的名字叫长安,原来是当地一个乡的名称,这个名称大概也不错,那么以后新首都就叫长安,所以当时一开始只说“迁关中”。


那为什么刘邦要做出这个决定呢?并且整个西汉首都就一直在长安。


我们知道,这个首都它的重要性,必须要考虑到对内、对外这两个因素。对外,要能够有足够的防御的力量。所以一般情况下,必须面对主要的军事威胁,你若离开前线太远,或者不是正面去面对,那往往到了国力衰退的时候,就会放弃或者是逃避。相反,在首都就面对着主要的军事危险,那么促使自己以及后代能够不断地加强,只有这样能够起到御外的作用。当时西汉主要的军事威胁来自北方、西北,主要是匈奴人。


你看西汉初年经常是烽火照甘泉,就是甘泉这一带,有比较急的烽火。匈奴人骑兵南下的时候,最近的距离说是经常离长安只有八百里,骑兵一天一夜就可以赶到。那么在这个情况下面,因为长安是首都,所以西汉不断地加强首都周围的防御力量,并且始终守住北方、西北的这些边界,到了国力强盛的时候,就从这里发起反击。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又稳定地守住了原来秦长城,并且以后再以这里为基地开拓,拓展到河西走廊。所以事实证明,刘邦选择以长安为首都,在御外上面,是相当成功的。


首都,还要能够治内,控制国内的敌对势力,防止国内出现的动乱叛乱。所以在冷兵器时代,一般的话就要考虑一个相对比较封闭这样一个地方,并且从地势上也居高临下,那在这一点上,长安也是有好处的。它不像洛阳,洛阳周围没有什么险阻,那些山都不高,相反通道都比较宽大,很难防御。但是关中当时称为四塞之地,北面、西面本来就是国防的重要前线,强兵守在那里,对内来讲,在那里有函谷关,潼关就今天这里,可以推到河南新安这一带,交通路线上面都有关可以防守。南面呢,往南阳方向有五关,所以这个关中本身是个盆地,周围都有山脉或者高原,那么只要这几个有限的关隘把守住,那么它的安全是很有保障的。


而且,西汉初年的时候,关东大多数地方都不在朝廷的直接统治下,那些同姓王、异姓王都占了大片的地方。所以朝廷只能以关中为它的基地,守住以西以北,以及南面、西南,像汉中、巴蜀这些地方,这是它的基本的力量所在。



吴楚七国之乱


那么这样,在关东发生叛乱的情况下面,一方面可以确保关中的安全,另一方面,到时候积聚足够的力量就可以随时发动反击。所以以后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周亚夫曾经采取策略,先是固守,等到消耗到叛乱集团粮食也快完了,兵力也疲惫了,这个时候他发动反击。所以这个关中建立首都,御外治内这两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那么这个优势,的确对西汉的长期的稳定,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看,到了东汉,汉光帝刘秀就定都洛阳,而且整个东汉都没有再回到长安去。尽管在东汉不断有人呼吁应该回到长安,并且经常有一批重要的官员在劝朝廷要考虑迁回长安,甚至有人还通过写赋的形式,来比较这两个首都的情况,讲长安的重要性,但最后都没有成为事实,什么道理呢?


我们以前比较多的是讲,因为刘秀的故乡在南阳,他离不开故乡南阳那些豪族的支持。当然这是个事实,但是另一方面也看到洛阳对长安来讲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便于解决粮食供应。


因为一个首都,一般都要有密集的人口、文武官员、各色人才,还要解决统治阶层他们的需求和服务,那这一方面都需要基本的供应,那个粮食一定要充足。而且还要通过首都,粮食有些还要分发到边疆,满足国家在国防和军事上的需求。所以首都如果本地周围没有办法生产足够的粮食,那就要保证从产粮地方来运输的条件。


那么这一点,关中的长安是先天不足的。关中虽号称“沃野千里”,但实际上关中平原面积是有限的,土地也不是最肥沃,尽管有一些人工的渠道是能灌溉比较便利,但是总体上它生产的粮食是不够维持这么一个大国的首都的。


所以在汉武帝的时候,漕运已经不断地增加,那么这个粮食,要从关东产粮地区,也就是太行山以东这些地方运到长安。当时最便利的就是水运,但是偏偏利用黄河水运是逆流而上的,当时的船也没有机器动力,所以需要人工拉纤把这船拉上去,特别还要经过三门峡这个天险。


三门峡在的地方是三个门,峡谷导致这个地方的黄河水像沸腾一样飞流直下,另外这个航道狭窄,所以要人工把这个船拉上去,不仅耗费巨大,还经常有船因为碰撞而翻掉。


三门峡水库没有修以前,我们看照片留下来,靠近河边那个山崖上面,都是一道道长年累月拉纤的纤绳磨出来的深槽。这是一个国家非常难对付的一个问题,水势很大,很不方便。


但是如果首都在洛阳的话,用不着经过三门峡,而且水运的距离就短得多。本来过了洛阳还要过三门峡,然后黄河,再进入渭河都是逆流而上,都需要人工来拉纤的,那么在洛阳的话,就没有这个麻烦。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首都总的趋势是从西往东这么迁移,其实粮食供应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如果说光武帝刘秀他还主要有家乡豪族的支持,离不开自己根据地的考虑的话,那么到了东汉以后的皇帝,恐怕更多的是考虑粮食的供应。所以整个东汉在洛阳(建都以后),没有出现像以后这些朝代在长安建都那样严重的粮食供应的困难。



东汉时期羌族人民起义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到东汉时候,它主要的军事威胁已经不是北方的匈奴,而是西北的那些羌族,还有其它的西北的少数民族,到东汉以后实际上也没有能力再把他们在原地镇压。所以你看到了东汉中期以后,经常出现因为羌族大量的内迁,以及他们不断地发动的叛乱,所以不得不收缩自己的政权,经常放弃一些地方,主动的撤退。


所以到了东汉末年,三国初年,今天的陕西的北部,内蒙这些地方,已经没有设立自己设立的行政区了。所以我们画地图的话,这块地方没有办法画,东汉没有什么行政区,只能在上面写上:羌、胡。当然有羌族还有胡人,其实这里面很复杂,有匈奴什么的,他们已经内迁而占了这些地方。所以实际上到东汉以后已经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把长安再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首都,所以始终没有再从洛阳迁回到长安这么一种可能了。



第07课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


-END-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常青听

    自己的光, 比借来的亮。 ——Unkown ———— 我不回应恶意。 我不共情负面。 我不纠缠过往。 ——Unkown ———— 有人环游了四大洋, 却走不出自己的单调。 ——佩索阿《不安之书》 ———— 提醒自己放下自我批评, 接受有缺失但还过得去的自己。 ——皮特·沃克《不原谅也没关系》 ———— 你必须不再渴望 拥有一个更好的过去。 ——欧文·亚隆《生命的礼物》

  • 听友219801284

    👍

  • 无人永生永世

    讲的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