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1样方:以m2或km2为单位随机选定若干个区域,通过对选定区域中该物种的记数来统计和计算整体区域的种群密度,该选定的区域称为样方。
4.1.22标记重捕法:对活动范围广的生物,生态学家通常会通过先捕捉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进行标记后释放>再进行捕捉时,检查被捕捉的生物中披标记生物的比例,就可以估算出在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总的个体数目。
4.1.23生态演替: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又称群落演替。
4.1.24顶级群落: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阶段,称之为顶级群落。(相对稳定)
4.1.25初生演替:是从未被生物占领过的区域,从没有生物的状态开始的演替,因此又叫原生演替。
4.1.26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在生物曾经占领过或原来曾有群落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4.1.27生产者:能通过光合自养作用和化能自养作用将能量引人生物界的—类生物,又称为自养生物,它们利用环境内的无机物和能量制造食物,供其自身使用,同时,被它们储存的能量又可通过有机物的形式流向更高级的生物,主要包括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4.1.28消费者:自己不能产生有机物,只能通过消耗其他生物的有机物为营养的一类生物,又称异养生物,根据其与生产者的消费关系可以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4.1.29分解者:指细菌、真菌等腐食性营养的生物,它们能将组成生物体的有机大分子分解变为无机小分子,重新进入环境,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联系的终止端。
4.1.30食物链:生物成员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连接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通过食物链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连成一个整体。
4.1.31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生态系统内食物链交错起来,形成了食物网。食物网的存在使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同时占据多个营养级。
4.1.32能量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渐减少,所以,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勾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金字塔。
4.1.3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所强调的是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圈里循环的路径及方式,也就是元素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各种不同的循环作用。
4.1.34生物多样性:指群种的多少和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1.35最小因子法则:最小因子法则的内容是: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营养物质,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那么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那么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4.1.36十分之一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4.1.37基因工程:是指在微观领域中,根据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理,设计并实施一项把一个生物体中有用的DNA转入另一个生物体中,使后者获得新的需要的遗传性状或表达所需要的产物,最终实现该技术的商业价值。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其核心技术是在基因水平上进行操作。
4.1.38蛋白质工程:主要是在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的基础上,改造和表达现有的蛋白质,通过修改氨基酸序列(通常对编码该蛋白的基因进行设计改造)来改善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以提高蛋白质的活性,稳定性和产率。
4.1.39细胞工程:指在细胞水平上的筛选或改造,获得具有商业价值的细胞株或细胞系,再通过规模培养,获得特殊商品的技术和过程。它包含有动物细胞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两部分,它们都以细胞培养为主要过程和内容。
4.1.40发酵工程:是指通过对微生物菌株的选择、培育或改造,对发酵罐和反应器的设计和对发酵工艺的改进,实现目标工程菌或细胞的规模化发酵培养,最终从发酵液或细胞中分离提取所需要的生物工程产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34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