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钝感力

神奇的钝感力

00:00
07:22
神奇的钝感力
2022年9月27日下午6点,这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时刻,尽管这一刻的到来只是迟早,也尽管近百岁老人千古被说成是白喜事,当养育我成人、陪伴我成长五十多年的老父亲用微弱的声音“打针了再回去”表达强烈的生恋而医术却无力回天之时,我依然痛彻心扉!全身肌肉紧缩,顿觉山崩地裂!多想把父亲再拉回一程,多想像父亲抚育儿时的我那样,牵着九十五岁依旧耳聪目明的父亲的手,带着我勤劳一生、节俭一世、善良一辈子的老父亲慢慢前行。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除非有了同样的经历,才会引起回忆而产生些许共鸣。我与父亲感情深厚,在他去世近一年的日子里,我总是想起陪他周边游的日子,回想他轻声细语的叮咛,多次在梦里见到他亲切和善的笑容。然而,谁能想象,父亲去世的那一刻,我捂着他冰冷的双手,惊愕地望着他苍白的脸,竟然没有流下一滴眼泪!这不仅让旁人疑惑,就连我自己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多次查阅书籍、咨询朋友希望获得答案,终究不能自我接纳,难以释怀。
当看到本周打卡话题“如何做一个有钝感力的人”,我才醍醐灌顶:原来,那一刻是潜意识里滋生出一股自我防御的神奇力量,让我佯装平静从而减轻失去父亲的悲痛,这就是“钝感力”。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根据他在《钝感力》一书中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即在经历了挫折和困难后,仍能向着人生最初的目标勇敢前进。“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相对于激进、敏感、强硬等而言,拥有钝感力的人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
记得在我不到30岁的时候,一天,婆婆突然去世了。我哭天抢地,悲痛欲绝,内心的伤痛全都随哭声和眼泪倾泻而出,当时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亲戚邻里。时隔20多年,面对父亲的去世却为何没有表现出内心的悲伤?如果说是有了神奇的钝感力,这钝感力从何而来?又该如何让自己拥有恰当的钝感力、做一个有钝感力的人呢?通过自身的种种经历,在不知不觉就形成了“钝感力”的偶然性中,我找到了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这必然性大致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断丰富的生活阅历让理性多于感性,从而更加冷静和理智。
第二,日益积累的科学知识使自己善于正确判断和分析,减少了错误和盲从。
第三,遇事识人,懂得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尽管钝感力的形成众说纷纭,目前还存在很多分歧,但在本人看来,它是在有意和无意的思维活动相结合的作用下缓慢形成的,不可一蹴而就。钝感力是一种潜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发挥着自我保护功能。人要有一定的钝感力,才得以应对生活中的变幻莫测和各种压力,但是,如果一个人的钝感力太强,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唯我独尊、麻木不仁, 难以融入社会而成为“孤家寡人”。
适度的钝感力就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做事有原则。适度的钝感力让心简单,生活也简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