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侨的故乡》(朗读:柳青)

《在华侨的故乡》(朗读:柳青)

00:00
12:45

作者介绍:韩萌,原名陈君山,1922年出生于马来亚。十三岁时,随父亲回到原籍普宁县。后又于1947年回马来亚,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并陆续在当地报刊发表了大批作品。1951年回广州,担任南方通俗出版社执行编辑,曾当选为汕头地区侨联会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退休后,任汕头归侨作家联谊会会长,汕头侨史学会副会长。韩萌的小说艺术特色表现在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侨味、海味与潮味。代表作中篇小说《七洲洋上》,它与短篇小说集《在古屋里》《海外》及后来的中篇小说《红毛楼故事》,奠定了作者在新马、香港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华侨的故乡——台山

(刊登于《人民日报》1957.04.06  第4版  作者:韩萌)

荔枝花开的时节,我访问了美洲华侨的故乡——台山。

台山,是广东省的一个滨海县份,境内山多地瘠,自古以来是个民不聊生的地方。从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的贫苦农民就纷纷应美洲各国的招募,离乡背井到美洲充当垦荒的“苦力”去了。清末民初,美洲各国禁止华工入境以后,后平者才转而到南洋各国。据不完全的统计,台山现有旅外华侨十五万左右,他们分布在四、五十个国家,其中在美洲的占最大多数,因而人们向来都把台山看成是美洲华侨的故乡。

台山从县城到村镇,到处都有小型的洋楼,公路四通八达,这些,显示了台山华侨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但我这次到台山,却是为了探访更新的事物。

归侨连任副县长

我访问的第一个对象,是副县长、归侨陈厚父同志。

春夜,陈副县长在县人民委员会他的住房里接待了我。他是个五十七岁的老前辈,从1922年至1951年,他曾在美国侨居了三十年。三十多年前,他作为一个旧制中学毕了业的小学教师,怀着“赚些钱来培植一群弟妹”的幻梦到美国去了。到了纽约,他去同乡的洗衣馆里当洗衣工人;一年以后,为了多赚些钱,他又到费城的中国餐馆去当端菜的侍役。在那里,他受了北伐革命热潮的鼓舞,参加了国民党,主持宣传工作。不久,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他和许多有正义感的人退出了国民党,合组了反帝大同盟,决心反帝到底。随后,他拥护团结抗日,组织抗日会募集抗日款,他反对投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曾和朋友们一次次发出通电,向反动派进行激烈的斗争。1949年10月1日,他们在纽约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家乡解放,他致电祝贺,要求人民政府把治安搞好,禁烟禁赌,领导建设。

我望着陈副县长那有点灰白的头发,回味着他讲的一段话:“北伐失败不久,我曾回国省亲一次。本来打算住一年的,谁料回到家乡,治安太坏,日夜担心盗贼来绑票、抢劫,提心吊胆地只住了几个月,就偷偷跑了!”祖国解放以后呢?他一回国,人民的县长闻知,即派代表到县外的三埠镇去迎接。现在呢?他是被连选连任的副县长,参加一个县的领导工作!    我辞别出来,不禁想到:一个副县长的经历,不正是说明了爱国华侨的道路,说明了华侨在新生祖国的地位么!

政府委员黄淑贞

黄淑贞是一个四十七岁的普通妇女。她的父亲、家翁、丈夫都是华侨,她从小就依靠侨汇过着相当富裕的生活;现在,她积极参加劳动,当选为县里、省里的农业劳动模范。

1954年秋天,村里三个互助组合建一个初级农业社,来邀她这个在土地改革中被评做中农的侨眷入社。她看到互助组组织起来以后,生产的确搞得好;又见许多农民入了社,担心将来再没人帮她做工;又听说入了社,把农业生产搞好,可支援工业建设,于是,她带着两亩水田和一亩旱田入社了。

加入了初级社,她立即被选为社务委员会委员,并且被派到办社训练班去学习。在学习时,她听了报告,又参观了县里的南乔农业社和会见了著名劳动模范李球柏,明白了办好农业社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社员有向社投资的义务。回来,她带头投资六十元,推动了其他社员也跟着投资,解决了建社后生产上的第一道难关。这一年,她学会了插秧、割禾、锄田基、车水等工作。这一年,她得到的劳动报酬,加上土地分红,除换回了个人充足的粮食外(她仅有的一个女儿在广州念大学),还分到现款二十块钱。这一年,她被评为县的农业二等劳动模范、区的模范侨眷。

生活更加安定,劳动带来光荣,黄淑贞更认清自己的道路;当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时,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高级社,还现身说法,动员了不少侨眷和贫苦农民入了社。

去年,在高级社里,她仍当选为社务委员,还兼记工员(她念过四年书)。她对劳动生产更积极了,她提前完成社分配给她的工作后,又去帮助其他侨眷和劳动力弱的女社员。社里遇到了几十年所罕见的大旱灾,她参加打井和车水的沉重工作。有一夜,她和几个女社员完成了打井的任务回来,路上发现社的水田没有水,她就带动那几个女社员自动去车水,一车车到天亮。她还曾抱病带动社员及时施肥、除草,使她所在的那个生产小组不断增产。这一年,虽然取消了土地报酬,她的收入还比前一年增加了十元现款和大批杂粮。这一年,她被县里的侨眷推选为代表去出席广东省侨眷生产会议,还被评为县农业特等劳动模范,广东省农业一等劳动模范。这一年,她被选为乡、县人民代表、副乡长、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黄淑贞兴奋地给我讲述她的经历,还拿出她那个远在国外的家翁最近寄来的信给我看。她的家翁听到这些喜讯,赞许她是“女中英雄”。

“什么英雄,我只做了一个侨眷应做的事嘛!”她谦虚地说。

“华侨社”的丰收

我还访问了广海乡东南农业社。这个社的四十七户社员中,有79%是侨眷,而且是由社主任刘焕祥(缅甸侨眷)等带动办起来的,建社后又获得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所以,在台山县里,它有“华侨社”之称。

本来,当合作化高潮到来时,乡支部还认为这东南村的侨眷多,劳动力弱,很多人没有劳动习惯,打算慢一点来办社。可是,侨眷们却不甘落后,来请求办社了。建起了初级社,很多人担心他们会垮台,可是,侨眷们很争气,全社三十三个男劳动力和三十九个女劳动力合将起来,坚持抗旱、实行技术改革等等,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四亩田地,耕种得有条有理。到年底一算,他们竟增产了六百六十三担谷子,即增产了52%。

社增产,社员富裕了。全社除一户贫农因为劳动力长年病倒没有增加收入以外,其余各户的收入都增加了。如单身侨眷黄绮兰,入社前一人自耕一亩多田,收获的粮食只够两个月的口粮;入社第一年,她一人做了一百九十二个劳动日,加上土地分红,分到足够的口粮七担多谷,还收到现款七十多元。年老侨妇和希母,不能劳动,社里也按入社土地报酬,分给她足够的口粮。

今年,东南社已经成为高级社了。他们计划增产粮食8%,还要发展副业——养猪、养鸡、捕鱼。社员们人人充满信心,要把每个劳动日的报酬,由去年的七角提高到今年的一元二角四分。

东南社在生产上打的胜仗,鼓舞了远处海外的一百多位华侨。去年建社不久,他们就自动捐了五百多元来支援,并指定作为建立俱乐部和发展养鸡副业之用。社内的侨眷和归侨,也都热心支持社的生产。侨眷刘焕祥、刘宁夫等送了四架五一步犁;七十七岁的美国归侨刘希业,每年都亲自买好几百元的肥料投资。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法,他笑嘻嘻地说:“我投现金,如果有人把钱压住,不赶快买肥料,将来买不到肥料,那就糟了!我先买好肥料堆在家里,等到社要用肥料,我就投,那不是最稳当的嘛!”

你看,这个在加拿大和美国当了三十年洗衣工人的老人,是这样热爱农业社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