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自认为最好的作品:人在历史和现实间如何承受宿命?
精华笔记
一、 马尔克斯是在怎样的人生阶段写出该小说的?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写于1957年,当时,马尔克斯正旅居巴黎,生活潦倒。他是作为记者被哥伦比亚报纸——《观察家报》派驻到巴黎的,但不久,报纸被独裁政府强行关闭。失业的马尔克斯,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不得不靠朋友接济度日,有时甚至要靠卖酒瓶子和废报纸换钱。这段生活经历,加上暂时远离哥伦比亚,让他有机会更清醒地审视哥伦比亚历史的幽暗面,并酝酿新小说。另外,在巴黎的艺术家聚集区,他见到了自己的文学偶像海明威。马尔克斯隔着街道对海明威喊:“嗨,大师!”海明威在街道这边回答:“再见,朋友!”这一场景已经成为文学史的一段趣闻,其实,当时马尔克斯在写作上与海明威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马尔克斯将海明威式的“冰山理论”贯彻得相当彻底、相当成功。
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的“公鸡”对上校来说意味着什么?
上校有一个儿子,曾是裁缝铺的伙计,九个月前,在一场斗鸡会上,儿子因散发传单而被警察乱枪打死。儿子留下一只公鸡,上校精心地喂养它,期待它能在年底的全镇斗鸡会上赢得奖金。
某个周五,上校路过集市广场,突然听到斗鸡场里人声鼎沸。他上前观看,发现自己的公鸡正站在场上与另一只鸡搏斗。原来,那天正是预定的开始训练斗鸡的日子,在他去码头这段时间,他儿子的伙伴们跑到他家抱走公鸡,参加战斗。上校的公鸡胜出,人们欢呼,兴高采烈地涌进场地。上校儿子的伙伴举起公鸡,接受四周人群的掌声和喝彩声。上校看着这一切,觉得仿佛全镇的年轻人都聚在了这里。“他恍恍惚惚,似又回到了那业已消逝的记忆中的某个时刻。”从这一刻开始,公鸡的意义,不再仅仅是儿子留下的一份遗产了,公鸡的好斗性以及引发的年轻人团结的场景,让上校想到自己年轻时与革命军战友们并肩战斗的激情往事,公鸡在此刻变成了上校一生中最珍视的抗争精神的象征。
三、《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哪段历史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
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有关上校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的回忆,其实就是通过只言片语的对话,或者通过几句叙述暗示出来的。上校的梦话中讲到一些他当年打仗的事情。妻子埋怨他时,也会提到上校过去的一些经历。在与律师谈判的过程中,上校也回忆起一些革命军往事。这些浮在语言表层的微小信息,其实背后关联着哥伦比亚一个世纪的血腥历史。这些被暗示出来历史,我们还是要多少了解一些,否则,难以充分理解这本小说的精神力量。
哥伦比亚政局一直不稳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专制政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打压工商业精英阶层,加上贪污腐败横行,终于在1899年引爆了一场著名的内战——“千日战争”。小说中上校年轻时参加的就是这场内战。1902年,交战双方达成尼兰迪亚和平协议。小说中上校也亲自参与了这一历史时刻:上校当时任革命军某军区司库,在停战协议签字前,他正牵着一头驴,驮着满满两箱军款,跋涉了六天,终于在协议签订前半小时赶到尼兰迪亚兵营,将两箱钱款上缴,这是签订协议的条件之一。也就是说,上校为实现国内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讽刺的是,上校和战友们却很快就被国家遗忘。上校所属的自由派军队被遣散,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他们要么被清洗,要么沉默、贫穷地活着。
“千日战争”是哥伦比亚历史上最悲惨最血腥的内战,它正是这部小说藏在水面以下的内容。
四、马尔克斯如何创造出“上校”这一人物?
上校这一角色的原型是马尔克斯的外祖父。外祖父年轻时参加了“千日战争”,并获得上校头衔,余生一直自豪地佩戴着上校军衔。外祖父也一直在等待政府发放的老兵退休金,但直到死都没有等到。之后,外祖母又开始接力等待这笔退休金,外祖母对子孙们说,“等我死后,希望你们能等到这笔钱!”马尔克斯小时候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对两位老人常年等待退休金的一幕记忆极深。马尔克斯成年后,曾在一个鱼市里,多次看到一位沉默而焦虑的男子靠在栏杆上,好像在等待什么似的。这一情景让他想起自己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儿时记忆汹涌而至,很顺利地创造出了小说中“上校”这一角色。加上借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马尔克斯在上校身上融合了厚实的历史内涵,使这一人物更加厚实、典型。
五、《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雨”意味着什么?
小说中写到,每到十月,漫长的雨季来临,为整个世界带来一种黏腻、腐烂的气息。雨水既是拉美自然环境的真实描摹,也被作家赋予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小说一开始,上校撑着一把破伞在雨中去参加葬礼。上校每到雨季就感到肠子里生硬地堵着什么,他自己说“有什么东西快烂了”。堂萨瓦斯的老婆也说,“雨伞这东西总好像跟死神有点儿瓜葛。”从小说开头到结尾,雨水不断地被作家刻意描写,它其实就是死亡的象征。我们甚至可以说,整部小说所揭示出的历史和现实的暴力性,都转化为了雨一般的自然物,它是不可消除的,它是永恒的宿命。
六、马尔克斯作品在80年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如何?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马尔克斯的小说陆续译介到中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马尔克斯获得诺奖后,更多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其中早在1982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汉译本即在国内发表。马尔克斯的小说深度影响了大陆先锋派文学的面貌。比如苏童曾回忆说,《百年孤独》当年的文学青年几乎人手一本。莫言则说,“一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人,如果说没有受到过欧美、拉美文学的影响,那就是不诚实的表现。”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等作品,都呈现出马尔克斯式的奇幻想象力和狂野的语言能量。
七、通过该小说,我们如何理解文学与正义的关系?
马尔克斯被讨论最多的往往不出“魔幻现实主义”,尤其是“魔幻性”,更是被提升到拉美文化的基本特质的高度,似乎奇幻、神秘、非理性的文化氛围,成为界定拉美文学的标准思路;但是作为世界级大作家,从文学起步的那一刻开始,马尔克斯就没有离开过对社会问题的密切关注。就《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来说,它到今天依然吸引着众多读者,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在文学与社会正义之间达到的那种平衡。所谓文学的正义,不在于文学是否记录了暴力的社会事件,也不在于是否直截了当给出作家的立场。归根结底,文学是要通过关注具体的人来完成对正义的思考,或者说,文学关注的是社会事件落在人身上时,人身上激发出的全部痛苦和全部勇气,带给我们的精神洗礼和精神反思。上校,就是这样一个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最富人性的形象。他也是历史上一切不能发声的失败者、牺牲者的代表,他的倔强和不屈,终将在伟大的文学中赢得最后的正义回报。还是让我们听听作家本人怎么说:1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马尔克斯在讲稿《拉丁美洲的孤独》中曾说:“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的顽强,生命对死亡的优势。”
书名:《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撰稿人:木文(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某高校)
编辑:枫窗
主播:石头说话2017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王雨
总编辑:赵雅楠
何赛阿尔卡迪亚上校来了
不自觉会去类比今天!
不用日本货和卖二手货没有任何关系。
不错👍
上校的退伍金
真是令人心酸啊
要从通过审查的新闻里看出点名堂,谈何容易!
不错👍
骨感的现实
马尔克斯最满意的作品,写出了人世间的孤独,他自己也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他说为它的艺术成就超越《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