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这套书的中文版大约40万字,我会用 23分钟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从近代化的观点来重新审视鸦片战争的过程。
前些年,有一种关于鸦片战争的观点在社会上非常流行:鸦片战争打输,只是因为皇帝太软弱,大臣太无能。如果是康熙爷在位的话,那么一定能打得洋人屁滚尿流。这是真的吗?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我们传统历史教科书中“清政府软弱投降”的一种翻版。如果认真考证那段历史,去观察清朝和英国的军事实力,去研究双方的政治决策过程,与讨论双方的人事安排,乃至别的关乎战争成败的因素,我们就可能得出比较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茅海建教授的这本《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带着学术气息的历史著作,它从历史的细节入手,去评述和分析当年那场战争的过程,为我们带来关于近代化的思考与启示。
本书最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它是一本彻彻底底的推陈出新之作。它从新的角度来审视鸦片战争,颠覆了清政府和某些清朝重臣卖国求荣、投降主义的传统面孔。它用充足的史料证明,当年那场失败,是一场必然,而且清朝重臣,并不是没有抵抗,他们的妥协,是出于无奈。这就不得不谈起本书写作的背景。《天朝的崩溃》写于1995年,而在那个年代,普通人,包括学术界,对鸦片战争的普遍认识基本上都是一场丧权辱国的败仗,把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脸谱化、简单化。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学的严谨态度的。茅海建教授把自己深埋进鸦片战争的故纸堆中,他花了十几年搜集史料思考问题,而最终用两年时间写成了这部书。本书一经出版,海内震动,好评如潮。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集聚了茅海建教授十几年心血的力作,而其中又发掘了新的历史材料,把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中,文字也生动流畅。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是茅海建教授。茅海建教授目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而他也正是在这里打下了他研究史学的基础。他在1980年开始师从我国史学泰斗陈旭麓教授研究鸦片战争,之后又在军事科学院做了七年的助理研究员,这段经历为他研究军事史提供了极好的资源。因此,在这本《天朝的崩溃》中,经常能够见到关于军事问题非常专业的分析,这在其他历史著作中是非常少见的。此外,茅海建教授做史学研究,特别重视史料的发掘与钻研,甘于坐冷板凳。他面对当代史学界写作中忽视史料的局面,曾经大声疾呼:“当今史学之重,为史料重建。”在书中一场场热闹的战争、推导、演绎背后,是茅海建教授长久的史料积累,与他严谨的学术品质。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与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战争的背景与清军的军事实力。
第二个重点是,战争初期,清朝在广州和浙江与英军爆发的冲突。
第三个重点是,清军在初期吃了败仗之后在厦门和浙江的反击。以及最后清朝政府的屈服。
01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内容:战争的背景与清军的军事实力。
晚清时代,大量鸦片涌入中国,逐渐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经过一番考虑,皇帝决定禁烟,安排林则徐担任禁烟钦差大臣,去当时中国的对外通商港口广州查禁鸦片。英国是鸦片走私的主凶,林则徐早已意识到了这点,他决心全力对付英国,在虎门烧光他们的鸦片。不过,在禁烟之初,林则徐并不认为英国敢于开战,他的奏折中写着“亦不至骤开边衅”的文字,说明他一开始对英国也是不够了解的。不过,在当时的情形下,清军不管是准备战争还是不准备战争,其实力都难以与英军相比。
茅海建先生对清军的军事实力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在鸦片战争爆发的19世纪40年代,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还处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不过,清军使用的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土枪土炮”,而也是按照一定规程制作的“洋枪洋炮”,只不过较之英军的兵器较不先进罢了。比如清军的鸟枪,其原型是来自于明朝军队的鸟枪,而明军的鸟枪又是学谁呢?学的是葡萄牙人在1548年搞出来的火绳枪。因此清军的鸟枪作为主要的步兵轻武器,比英军的滑膛枪整整落后了两百多年。根据茅海建教授的计算,他认为五支清军的兵丁鸟枪的火力,才能赶得上一支英军滑膛枪。就兵力和编制而言,清军比起英军也大大落后。如今我们提到军队言必称百万之众,在那个年代,清军的确有近百万的常备军,包括二十余万八旗兵以及六十多万绿营兵。而英军的兵力只有清军的四分之一。但是,这是站在全局角度上的比较,清军人数虽多,可是大清帝国实在是太大了,不得不把军队分驻全国各地,来维持统治。因此不可能把全国的军队都集中起来与英军展开作战。我们常常以为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总是人多势众,众不敌寡,然而,根据许多史料,清军在某一个具体战场上的兵力多数时候与英军差不多,甚至还比英军少。在英军攻击某某炮台时,炮台只有几百名守军是常态。清朝有长长的海防线需要布置防御,顾此失彼,被动挨打。而英军则可以利用高机动性的船只,搭载数千上万名精锐的陆军或者海军陆战队士兵,在沿海游弋。一旦发现清军防线的弱点,便可予以重创。另外,清朝的这种军事编制还给调兵遣将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根据茅海建教授的考证,他说他见到“每一支清军的营以下部队都要更加分散地部署于各地”, 因为清朝没有警察,对付土匪和盗匪的任务还得军队来承担,所以在全国各个要点哨卡,都要准备军力。这就导致清军调遣兵力经常是数百名、数十名、乃至数名一点点地凑,凑起来一支千把人,几千人的部队送到前线。这样的部队较之英军整团整师的部队,其战斗力如何,自可想见。清军战斗力差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士兵和军官的素质都很差。清军的军营生活并不像现代军队那么森严,而是每天上班下班,军营也不开伙,大家回家吃饭。操演的场地周围,还有妻儿围观。士兵们除了偶尔的操演执勤,其生活与周边的民户也没什么差别。军官们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读到的古书中,将帅们多数是稳坐中军,运筹帷幄,是军事谋略家。但是,清朝军官们却大不相同。清朝军队的晋升之路有两条,一条是考取武科举,一条是从大头兵当起,凭军功一步步成为军官。武科举的考试要求与近代战争的要求南辕北辙,要成为一个武举人,你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得会拉硬弓,然后就是考骑射、步射、举石头、舞刀。此外再加一个默写百来字的兵书就够了。说实话,清代的武举制度哪是培养近代军官,这分明就是选拔特种兵。清代就发生过武举人根本不认识字的丑事,因此,这样的军官怎么可能对战略战术和其他军事问题非常熟悉呢?如此素质的清军就被懵懵懂懂地推上了战场。
02
好的,下面让我们来看第二个重点,战争初期,清朝在浙江和广州与英军爆发的冲突。
经过1839年和1840年年初的几场前哨战,林则徐嗅到了战争的味道——损失了鸦片的英国有可能加以大规模报复。他决定利用炮台作为陆上防御据点来对抗英军的舰船和两栖登陆。这种炮台通常拥有数百名到数千名不等的守备部队,包含数门到数百门各式火炮。不过,清军炮台大多数就是一道建筑在土堆之上的土墙,面对来自侧翼的进攻很容易陷落。林则徐还设想用火船火攻英军,但火攻显然早已落后于时代。不过,英军见到林则徐有所防备,反而选择从浙江入手。1840年7月,英军拿下了舟山,继而攻破了浙江沿岸最大的海防要塞定海。作为“天朝”统治者,道光皇帝本能的反应就是“剿匪”。愤怒的皇帝下达了一道又一道命令给沿海各督抚,一会儿要求他们“加意严防”,一会儿让他们“迎头痛剿”。不过,在钦差大臣琦善亲眼看到英军的船坚炮利之后,道光帝又开始向“抚”转变。不过,抚和投降有巨大区别。道光皇帝为什么要抚呢?他不是想投降,而是他认为既然不能彻底对英军“犁庭扫穴”,那么一直开战就划不来。并且他生性节俭,不想把过多的钱花在战争上,总觉得还是抚要好一些。他自以为战争在他的掌控之中,实际上,英军正在策划下一步行动。
定海既然陷落,那么就得有人来收复。道光皇帝想来想去,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最倚重的能臣伊里布。伊里布对付边疆少数民族特别心狠手辣,剿抚并用玩得一套一套的,把云贵边远山区治理的服服帖帖。道光帝正是看中了他这个经历,就让他去收复定海。伊里布先是准备了四省大军——其实也就6000多人的兵力而已,尔后进逼定海。本来伊里布根本不可能打过定海的英军,可是正巧,英军在定海碰上了瘟疫,也有意停战。再说了,伊里布从道光皇帝的“招抚”中嗅出了蛛丝马迹,他感觉最上层并不想开打。那就不打吧。于是,伊里布瞒着皇帝,和英国人签了《浙江停战协定》,英军撤出定海,皇帝大为高兴,伊里布洋洋自得。这就是天朝大员所谓的“剿抚并用”的把戏。英军离开定海,绕了个弯子又来到广州,这次他们的开价高到根本无法接受,包括开放沿岸港口、赔偿军费、割让岛屿等等。当时在广州的钦差大臣琦善,试图与英国人谈判,最终久谈不下。还没意识到英国人厉害的道光皇帝勃然大怒,主剿的调子越唱越高,让皇族奕山挂帅,大将杨芳为前线司令官,带领大军前往广东剿杀夷人。1841年初,英军率先向广州海防要塞虎门展开进攻。当时的虎门要塞,是清朝最强大的海防要塞,采用的是“三重门户”战术,意即使用大铁链横拦水口,让英军攻入水口时动弹不得,再由前线炮台发信炮通知。继而四座主力炮台将轮番轰击英军舰船。这种战术的实质是层层堵截,但是它有一个重大的缺点,也就是如果英军不选择进入水口,而是逐个拔除这些炮台,那么整个虎门防御体系就将崩溃。根据茅海建先生反复考证,主和派大臣琦善并没有削弱虎门的守卫力量,而是大大加强了虎门。琦善自己在奏折中说他已经尽力,虎门各炮台“人已充满,无可安插”。就是说炮台都挤得塞不下士兵了。开战之前,虎门拥有11000名士兵和660门以上的火炮。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太大用处。英军首先登陆,从陆上冲锋并拿下了虎门的前哨炮台——大角、沙角炮台。清军损失七百多人,而英军没有一个死者。很快,英军再次向虎门主阵地展开攻击,提督关天培战死。按照今天的军衔来看,关天培相当于陆军上将。现在,广州的战局要靠皇族奕山和他的大军了。
不过,奕山根本靠不住。唯一的希望在他手下的大将杨芳身上。70岁的骑兵将领杨芳是当时清帝国军事经验最丰富的大将,他的马蹄遍布大半个中国,所到必克。不过,他所有的军事经验都来自于陆战,并且集中于追剿白莲教和边患上。至于怎么打一场近代海防战斗,他的经验不会比一个普通的清军士兵多多少。杨芳也弄不明白英军的坚船利炮,他认为这是一种邪术,干脆开始买马桶装上秽物来对付英军。经过两周战斗,杨芳碰的头破血流。又不敢汇报真实情况,只能一再用谎言蒙骗道光帝。等到奕山和杨芳的谎言被揭穿,无情的战争又将走向下一阶段。
03
那么,我们现在来介绍第三部分内容:清军在初期吃了败仗之后在厦门和浙江的反击。以及战争接连遭遇失败后清朝政府的屈服。
尽管谎言骗住了道光帝,但没有骗住坐镇厦门的颜伯焘。这是个实心办事的官员,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厦门的防御建设中。身为福建的长官,颜伯焘调动了全省的资源来防堵厦门这个重要的海口。颜伯焘还向中央要钱,要了三四百万两白银。正常情况下,督抚们要钱只会要个几万十来万,一开口就是三四百万,颜伯焘确实已经尽力。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建造有史以来大清帝国最强的炮台。用花岗岩建成的永久性的炮兵工事在厦门竖立起来,这种炮兵工事被修建成石壁的形态,长约1.6公里,里面安设100多门大炮。而在石壁之外,颜伯焘又建造了三处炮台,共配备279门火炮,可以相互支援,形成交叉火力。到他的防御基本完成时,厦门已经拥有了400门以上的火炮,以及超过15000名守军。可以说,此时厦门已经成为了帝国境内最强大的海防要塞。1841年8月,英军对厦门发起攻击。英军的战术仍然是集中海军舰船炮火,先压制炮台掩护登陆,再用登陆部队从侧翼进攻,拿下炮台。英军火力拥有绝对优势,对清军所有炮台都构成了强大的压制,登陆的步兵蜂拥而来,石壁阵地陷落。不久,其他的炮台也陷落了。据茅海建教授计算,清军损失342人,英军战死仅1人。厦门之战,颜伯焘其实已经尽力,问题在于,清军不是一支近代化军队,让这样的军队去对付英军,无异于羊入虎口。英军随之窜扰定海。定海已经陷落过一次了,这次的定海早有准备,高耸的土城之上架着火炮,被当成阻碍英军的屏障。5600名守军在三名总兵的指挥下,防守着浙江最大的要塞。然而,根据茅海建教授的考证,传统观点中提到的两军在定海搏杀六昼夜并不符实。在1841年的第二次定海之战中,前五天英军都在佯攻,最后一天,英军在炮兵支援下发起强攻,五千余名清军一日崩溃,定海三总兵轰轰烈烈战死。相当于清朝又阵亡了三名陆军中将。之后不久,负责浙江战线的最高军政长官裕谦也自杀身亡。
1841年10月,听到定海失守、裕谦身亡的道光皇帝大吃一惊。他决心调集全国的精兵强将与之一战。皇族奕经挂帅,从内地八省调集精兵12000人,再次组织大军征讨。这位皇族一摸枪杆子就哆嗦,根本不敢去浙江前线,便先在苏州玩乐了一段时间,也顺便等各地精兵从内地过来。这一等,就是两个多月。1842年2月,得到全国各地精兵的奕经终于鼓起勇气,开赴浙江前线。清军可谓是动用了老本,奕经能够直接掌握的兵力,包括浙江额定兵员3万多人,各地精兵1万多人,雇佣民兵9万多人。尽管这些雇佣民兵完全就是一听到放枪就星落云散的乌合之众,奕经还是花了大价钱把他们雇来,哪怕人多壮胆也好。好大喜功的奕经对外号称“精兵十二三万”,但据茅海建教授计算,奕经真正能够用于进攻的兵力,只有2800名正规军。其他数万正规军,全被他摆在了战线后方,摆在了自己的大营附近。奕经这种战术,显然是出于自卫的考虑。他的如意算盘是,前线一旦崩溃,那么周围的正规军至少能够起到一点点抵抗作用,自己就可以乘机逃命。似乎是为了寻找心理安慰,奕经还去参拜了神灵。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清军在1842年3月10日发起了反击,试图同时攻击宁波、定海、镇海。宁波方面清军攻击最猛烈,一度攻入城内。英军急忙调集火炮轰击街道,清军惨遭屠杀,苦战半夜,清军损伤极多,而英军仅阵亡1人,受伤数人。而在镇海方向,英军没有伤亡。准备了四个月的反攻,仅仅4小时就崩溃了。这些失败,其本质都是因为清军不是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清朝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代差之下,任何智谋和努力都不可能扭转战争的败局。
至此,清朝已再也没有反抗之力。道光皇帝再也不敢“剿”了,他不得不转向“抚”。而且他如今的抚,不是战争一开头的招抚,而是彻彻底底的投降。不过,还没等他做好心理准备,英军又发起了进攻。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英军拿下了江苏的海防重点吴淞。尽管这里的防御将领是英勇善战的江南水陆提督陈化成,尽管这里的守军、火炮一点儿也不比厦门和虎门少,但英军仍然攻无不克,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员的陈化成战死。新任两江总督的牛鉴负责江苏防御,他以稳重在官场著名。曾经面对滔天的黄河洪水毫无惧色的牛鉴,在英军的船炮面前吓得狼狈而逃。尔后,英军拿下了镇江,进逼南京,甚至已经预备进攻嘉兴、杭州,江浙两省的军政大员胆战心惊。屈辱的《南京条约》终于签订。清朝被迫赔偿军费,割让岛屿,开放沿海港口。曾经不可一世的天朝,就这样在近代化的敌人面前崩溃了。
04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说的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由于鸦片流入中国,清政府决心禁烟。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他们决心对中国开战。不过,此时的清军战力非常糟糕。在武器装备上,清军的装备落后英军上百年乃至数百年。在编制上,清军更像一支警察部队而不是正规军。在士兵和军官的素质上,清军都不符合近代战争的要求。这不是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因此他们面对英军,必然遭受失败。
第二个要点是,战争初期,清朝在浙江与英军爆发了战争。英军夺下了定海,钦差大臣伊里布不得不用哄骗的方式,私自与英国人签订了条约,算是瞒过了皇帝。接着,英军又进犯广州,最强大的海防据点虎门要塞沦陷。皇帝派出久经沙场的老将杨芳带兵支援广州企图击退英军,然而杨芳面对英军,完全束手无策,只能被动挨打,并用谎言欺骗道光帝。
第三个要点是,清军在初期吃了败仗之后,仍不甘心。闽浙总督颜伯焘是著名的能臣,他不惜一切代价,在厦门建立了强大的炮兵工事,试图抵挡英军。结果颜伯焘的防御工事被轻而易举地摧毁。英军进逼浙江,定海三总兵战死,连总督裕谦都自杀了。道光皇帝决心在浙江发起大规模反击,在全国调动大军,以皇族奕经为指挥官。结果奕经的反攻准备了四个月,在四小时内就崩溃了。最后,清朝政府不得不屈服,天朝就这样崩溃了。
以上就是今天全部内容总结,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就在音频附属文稿里。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