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记录、传承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更是承载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汤汤之水。在其使用过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是经过历史洗礼、岁月积淀的华夏民族之魂。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幕以来,众多平日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悉数亮相,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这些文物,感受汉字的历史与魅力。
这件“三年兴壶”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乡的庄白村,被提及的时候通常称之为自“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其实它也是西周时期一个家族的宝库:微史家族。我们此前介绍过的史墙盘,也是这个家族的窖藏。
这处窖藏当年埋藏得很深很深,后来被一场大洪水冲刷过之后,附近形成了深沟,再加上经年累月的水土流失,使得这处窖藏所在的位置渐渐抬高,越来越接近地表,终于在1976年被耕地的农民发现。
三年兴壶的壶身
这一处窖藏出土的宝贝可谓丰富——有一组103件成套的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还有中国最早的陶制建筑材料如简瓦、瓦当、陶水管道等;有雕琢精细、造型生动、透亮晶莹的玉制串饰项链、玉制人与动物、玉制礼器和仪仗用器玉等;有我国最早的原始玻璃制品、原始瓷器、着色丝绸等;还有数以万计的西周甲骨……
经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在有铭文的铜器当中,有50多件属于微史家族用器,记录了其家族四代人的事迹,其中又以史墙盘的叙述最为详细。
至于这件三年兴壶,主要是以大气典雅的造型和优美精致的纹饰而引人注目。它属于西周中期青铜壶器的典型代表:通高65.42厘米,整器束颈垂腹,下承圈足,大圆顶盖,兽耳对称,双环贯耳。除盖顶饰团鸟纹,其腹、腰、颈用两条素带相隔,环饰曲波纹,宽疏有序,线条流畅。器盖、底圈足饰窃曲纹,形成对应。
当然,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还是壶上的铭文,不在壶身,而在壶盖上。
三年兴壶的盖子外侧铸有铭文12行,共60字,大意为:周王三年九日丁已丑日,周王在郑地举行飨礼,王命虢召兴,赏赐兴羔俎。兴为答谢天子之赐,作祖考祭器,以记录这份恩赏。
三年兴壶的壶盖
“飨礼”是西周时期的周天子对诸侯、卿大夫等贵族重臣所施行的隆重礼节,具有“亲和万民”之意。《周礼·秋官司寇》中就有“飨礼九献”的相关记载。西周初期,周天子最隆重的飨礼为“三献之礼”,后来逐步“加码”,发展出只有周天子能用“九献之礼”。
铭文中的“羔俎”,即彘俎,是指放猪牲肉的器物,《说文》:“彘,豕也。”按照周代的礼制,赏赐羔俎、彘俎是周王对臣下的特殊恩典。该家族曾担任商朝贵族微子的史官,商朝灭亡之后,他们继续担任周朝的史官,并得到周王的重用。
同时,作为西周懿王和孝王时期的青铜器,三年兴壶上铭文书法的“时代特色”也很明显:大篆开始步入巅峰状态,并注重追求字体的整齐和规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