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升,就是一大勺
再说“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是hé,用于量时读gě,这个用法目前就是在《伤寒论》里说得最多,比如在“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张仲景说: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一“合”是多少呢,两“龠”那么多,就是能盛纳2400粒黍米那么多的容器。
《说文·卷五·亼jí部》:合,合口也。从亼从口。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个带盖子的容器。段注在此处却解释为:三口相同是为合,十口相传是为古,引伸为几会合之偁。这就有点像拆字先生了。不过现在人更会拆字,把“合”拆为“人”“一”“口”,说:大家同吃一碗饭,是合作;人人发出一个声音,是异口同声,是合心。哈哈哈,也成。汉字总有被玩坏的时候。
再说升、斗、斛。
升,甲骨文字形像一把长柄大勺子。上部分是勺子头,里面一点表示勺子里面的舀起的东西;下半部分是勺子柄,周围的两点表示勺子溢出的液滴或谷物颗粒,所以是个象形字。因为是把东西舀出来,所以“升”后来引申出上升的意思。太阳升起来的“升”,便多加“日”头作“昇”。《说文·七篇上·日部》昇,日上也。从日升声。而“升”字,却在斗部,《说文·十四篇上·斗部》升,十龠也。从斗,象形。段注纠正了许慎的错误,说不是“十龠”而应该是“十合”,因为十合为升。《西汉·律历志》:升者,登合之量也。古升上径一寸,下径六分,其深八分。要这么说,这勺子也不算大,古人动不动喝四升酒,吃四升肉,不过四大勺也。
斗,十升为斗。《说文·十四篇上·斗部》(717):斗,十升也。象形,有柄。凡斗之属皆从斗。在甲骨文中,就是个长柄大勺子。其实也是个酒器,但这个酒器比较大,像北斗。《诗经》:惟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而“斗争”的“斗”,在《说文·卷三·鬥部》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後,象鬥之形。像两个披头散发的人徒手打架。
十斗为斛。斗部的第一个字就是“斛”。《说文》:斛,十斗也。段注引《律历志》曰:量者,耀于龠,合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
古代的量具大多成了酒器。可见古人是真讲究喝酒啊。
最初的酒器应该是“角”。把动物的角直接拿过来用,比自己烧制陶器要省心。用作酒具的“角”读为jué。其实后来的“爵”,也属于“角”的变异,只不过做成青铜器更精美了。正因为先民以角为盛酒之器,作为古代酒器之名的“觚”(gū)“觥”“觞”“觯”(zhì)等字都从角。后来名演员称“角”,大概也是因为动物的“角”又顶尖又稀有吧。
角,《说文·四篇·角部》:角,兽角也。象形,角与刀、鱼相似。凡角之属皆从角。作为酒器,《礼·礼器》:四升曰角。
曲老师好,那古书上制作药丸一料,这一料是多少克呢? 说文查了“料”字解释为:“量也。量者、稱輕重也。稱其輕重曰量。稱其多少曰料。其義一也。知其多少、斯知其輕重矣。如稻重一䄷爲粟二十斗是也。引申之、凡所量度豫備之物曰料。讀去聲。从米在斗中。米在斗中、非盈斗也。視其淺深而可料其多少。此會意。讀若遼。洛蕭切。二部。廣韵又去聲。” 可我还是不知道古代用什么器具作为衡量药丸多少,多少药丸重才是一料呢?
😃猛涨知识😃老师把古时的度量衡讲的如此集中、系统、完整。结合说文解字讲解,更显趣味十足!😄😄😄一点不枯燥,绝无睡意!😄老师辛苦了,谢谢您!🌹🌹🌹
曲黎敏 回复 @雾夜极光: